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妥善安排好继位问题,导致齐国发生了诸公子争位的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从此不复存在。
齐国内乱时,公子昭走投无路,就想起父亲曾经嘱咐的话:“大难之时请宋襄公帮忙。” 于是公子昭便逃往宋国找宋襄公了。
宋襄公,是宋国历史上第二十位国君,巧的是他的父亲也是桓公,不过是宋桓公。此时的宋襄公见齐国大乱,就想起齐桓公当初称霸诸侯时是何等的显赫。现在落到这般田地,而且还有公子求助于自己,那正是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于是宋襄公便号召各诸侯国一起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并把竖刁、易牙这些奸臣全部杀掉,把公子无诡赶走。
宋襄公
可惜,理想和现实相差的太远了。宋国国力也不强,号召力也弱,就只有三个小国跟着他一起出兵,但总算成功,公子昭成功被拥立为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国的盟主,如今一国之君齐孝公是依靠着宋襄公才当上的国君,自然对他是感恩戴德,也就成了宋国强大的盟友。这样一来,无形中提高了宋国的实力和地位。宋襄公便开始做起霸主的美梦,也要召集各国会盟。可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个中原大国根本不理他,还是只有上次那三个小国来了,这真得算是宋襄公的铁杆粉丝。为了挽回一丝颜面,宋襄公决定先从小国开刀,杀鸡儆猴,先是处罚了滕国国君婴齐,又借口鄫国国君迟到,把他抓起来杀了祭祀灶神。
一番操作下来,在大国眼中犹如小孩玩泥巴,却令宋襄公十分满意。不过宋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就比如公子目夷,他提出,宋国是一个小国,小国争当盟主并不是好事,而是一场灾难,终将自取灭亡。可这时的宋襄公已经膨胀到了顶点,哪里还听得进去,又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与楚国会盟,而且是以双方只坐普通国君的车辆而不带兵的形式进行。
当年秋天,楚成王召集宋、陈、蔡、郑、许、曹等一众小国在盂(今河南睢县)会盟,宋襄公欣然前往。公子目夷进谏说:“楚国兵力强盛而且诡计多端,还是最好派兵护送,以保安全。宋襄公不以为然,说:“既然已经约好,就不要更改,以免失信于人。”于是宋襄公就简单地乘车前往。路上果然碰上楚国伏兵,将其抓获,宋国只是一个弹丸小国,楚国根本不担心抓住宋襄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像宋襄公当初处罚那几个更小的小国一样。楚国要挟宋襄公攻打宋国国都商丘,还好有太宰子鱼率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才击退了楚军的进攻,使楚国围困商丘数月而不克。后来在鲁僖公的出面调停下,宋襄公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经此一事,宋襄公受此大辱,愤怒不已,他觉得自己以诚信待人,却被人施诡计要挟,就大骂楚成王不讲信义,不按套路出牌。还好他总算知道宋国远非楚国对手,打是打不过的。为了挽回颜面,他又故技重施,决定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郑国来显示国威。这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认为攻打郑国势必会引起楚国的反攻,劝其罢兵休战,但这时的宋襄公什么也听不进去,打不过大国,我还打不过小国么,杮子就捡软的捏,执意率兵伐郑。
郑国也是无端背了个黑锅,要说你宋国被楚国欺负你打他呀,打我干嘛。于是郑文公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也不含糊,立刻派兵攻打宋国,以一手围魏救赵来帮助郑国。宋襄公得到消息后,头脑冷静下来,知道自己的老家不能丢,就赶紧从郑国撤军,并于公元前638年10月返回宋国边境。而这时楚国的军队还在从陈国境内向宋国行进的路上,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便命令宋军驻扎在泓水以北,以逸待劳等候楚军。
大战一触即发,公元前638年11月,楚军行进到泓水南岸,开始渡河。公子目夷看到楚军准备渡河,赶紧对宋襄公说:“兵贵神速,此时敌军正在渡河且没有渡完,攻其不备,发动进攻一定能击败他们。”宋襄公摇了摇头,说了句令世人都要笑掉大牙的话:“宋国是讲仁义的国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发动进攻呢,那样岂不是太不仁义了吗?”过了一会儿,楚军渡河完毕,开始展开队形。公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楚军已经过泓水,正在列阵之时,趁他们阵型未稳,赶紧冲杀过去,一定可以击败楚军,再不动手的话等他们阵型排开,我们就没有取胜机会了。”宋襄公十分不悦,说:“你又错了,古人说过,不鼓不成列。人家还没摆好阵势就攻打,太不讲战争道德了。如果这事传出去,别人一定会耻笑我们。打仗的关键在于天意,如果天意在我,我们就一定可以正面打败楚国,和先攻后攻没什么关系。”
宋襄公和公子目夷
真是听君一席话,白读十年书。宋国有宋襄公这样的国君,能活着诸侯国之中,真是不容易啊!
终于楚军阵型已经排开,紧接着就擂响了战鼓,楚军便如排山倒海之势冲杀宋军。楚军都是久战之士,宋军哪里抵挡得住,军队一下子就被冲散了。讲仁义的宋襄公立即跳到一辆战车上想指挥战斗,可哪里还有人听得进去。楚军一阵乱箭,宋襄公腿部中箭受伤,公子目夷等几名将领见状,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保着宋襄公逃出重围,避免了宋襄公二进宫,再次当楚国的俘虏。
泓水之战
宋襄公带着残部撤回到国都商丘,稍作休整。由于屡战屡败,宋襄公民心尽失,百姓纷纷议论,埋怨他不应该自大去和大国交战,而那套战斗上的仁义战法更是令人不可思议。这些话传到宋襄公耳朵里,他不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振振有词:“君子要有仁义之心,不能在对方有危险时攻击他们,也不能落井下石,伤害受伤的人,更不能抓白发苍苍的老兵为俘虏。”高,实在是高,这最后这句好像是在说他自己。
宋襄公和他的“仁义之师”
就这样一位国君,志向远大,却才能浅薄,偏偏还不安分,好大喜功。关键还刚愎自用,从不听劝,臣下那些好的建议全部被他否决,一心就会念叨着他的仁义战法,所以宋国的失败是早晚的事。和楚军作战留下的箭伤很重,久治未愈,第二年宋襄公箭伤发作,不治而亡。
纵观宋襄公一生,如果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不错的,讲诚信讲仁义。可是他偏偏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国之君,空谈道德仁义,完全无用,在别人眼里只能成为笑柄,成为别人引以为戒的案例罢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