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皇子们为了成为一国之君,几乎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矛盾冲突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无休无止。
可也有这样一位国君,他身为嫡长子,拥有当仁不让的继承权,却坚持要把称王的机会让给庶子出身的哥哥。
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宋襄公名叫兹甫,是宋桓公的第二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叫目夷。
虽然不是老大,但兹甫的母亲是宋桓公的正室,所以兹甫算是嫡长子。
宋襄公的家庭很和谐,一家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十分难得。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重,需要确定继承人。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是当仁不让的储君人选,可是兹甫却连连拒绝说:“哥哥比我年纪大,为人注重忠信仁义,应该立他为储君。”
宋桓公没想到兹甫竟会在这个时候谦让,目瞪口呆了好一会儿后,他命人将目夷叫到床前,和其商量继位的事情。
面对这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目夷居然也是连连摇头:“弟弟太谦虚了,他连国君之位都肯让给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吗?何况废嫡立庶于礼法不符 ,为了宋国的长治久安考虑,还是应该由弟弟来做储君。”
说完这些话,为了防止兹甫继续礼让,目夷干脆收拾好包裹,离家出走了。
按理说,这下兹甫继位没有了任何障碍,他可以顺理成章地送别父王,登上君位。
谁能想到呢?兹甫竟然也打包了行李,离开了宋国。
宋桓公本来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一看儿子们为了储君之位互相谦让到这个程度,开心地不得了,病情居然稳定了下来,又多活了好几个月。
一直到宋桓公实在熬不下去时,才派人去找到兹甫说:“我大限将至,如果你再不回来继位,我将死不瞑目。”
兹甫这才无可奈何地回到了宋国,接过了这“烫手”的国君之位,成为了宋襄公。
宋襄公当上国君后,特意写了一封信,召唤哥哥目夷回来担任相国一职。
目夷充分感受到弟弟的诚意,也就不再推辞,迅速赶回宋国。之后,两兄弟一心一意,带领宋国走上了高速高质的发展道路。
看着宋国的新格局新气象,宋襄公非常高兴,也由此设定了一个“小目标”:称霸天下,尊王攘夷,恢复秩序。
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当时正值齐桓公小白当政期间,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牙等能臣的辅佐下,将齐国推向了强国之列,是不折不扣的春秋首霸。
宋襄公虽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却也懂得蛰伏的重要性。对齐桓公,宋襄公那是拿出了100分的诚意的:凡是齐桓公的主张,他会一应俱全地表示支持;凡是齐桓公组织的会议,他无论多忙也会赶到现场捧场。
宋襄公的诚意被齐桓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齐国称霸的那些年里,齐桓公也没少帮衬宋国远离纷争,这让闭门求发展的宋国既无内忧,亦无外困,国力和竞争力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与之相反,齐国虽然有齐桓公这样杰出的君主,可是内耗却相当严重。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互相伤害,恨不得杀死对方而后快。
齐桓公无力制止这一切,最终竟然被饿死在了寝宫里,晾了六十多天无人收尸,可以说是相当凄惨了。
听说齐桓公横死,齐国朝政混乱的消息后,宋襄公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动联合曹、卫等国,将齐桓公所属意的继承人,此时流亡在宋国的公子昭送回齐国,帮助他继承了齐国国君之位,是为齐孝公。
帮助齐国稳定政局后,宋襄公觉得无论从国力还是美誉度、知名度来讲,自己都已经具备了称霸的资格,应该接过齐桓公的霸主头衔,完成“尊王攘夷”的历史使命。
之后的宋襄公,以强有力的手腕收拾了反对自己称霸的滕国、鄫国、曹国等国君,举行了国发会盟,就等着大家推举自己为盟主了。
但是盟主这个位置不是靠自己封的,需要大家心悦诚服才行。
公元前641年年末,陈、鲁、蔡、郑、楚等诸侯国举行了联合会盟,单单没请宋国。诸侯们的用意很明确:认为宋国实力不济,没资格称霸。
宋襄公郁闷哪!怎样才能让这些诸侯王认同自己,支持自己呢?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主意:拉拢实力较强的楚国,借助楚国的力量,压制诸国。
紧接着,宋襄公盛情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莅临宋国举行三方会谈,结成同盟。
哥哥目夷劝说宋襄公:“楚国和齐国野心勃勃,不会白白支持我们,要有所防备。”
宋襄公却不屑一顾:“我以诚相待,他们还能搞阴谋诡计不成?”
到了约定的日子,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夺盟主之位,爆发了激烈冲突。
提前埋伏好士兵的楚国直接将毫无准备的宋襄公扣押带走,一代国君,竟然沦为阶下囚。
幸亏目夷提前安排了士兵在宋国都城附近防卫,才总算保住了都城,未被楚军侵入。
接下来,在鲁国和齐国的调解下,楚庄王意识到到继续扣押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处,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经受了如此屈辱,回到宋国后,宋襄公居然没有认真反思,仍然想要承担起诸侯盟主的责任。
这时,诸侯中的“墙头草”之国郑国无情地背弃了齐桓公的盟约,投靠了楚国。
宋襄公认为,必须给郑国一个教训,震慑诸国,方能避免“尊王攘夷”的事业彻底瓦解。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召集卫、许、滕三国的军队联合攻打郑国。
开战之前,讲究仁义道德的宋襄公训诫手下说:“君子不重伤(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禽二毛(不俘虏年老的人),不鼓不成列(敌军没有列好阵,不能进攻)。”(《韩非子》),把宋国将士们整了一个大无语。
郑国这边,虽然不是宋国的对手,但他们背后站着的,是楚国。
楚成王二话没说,带兵来到了宋国的老巢。
宋襄公一听楚国要攻打自己,立马带兵回去救宋。好在郑国距离宋国不远,宋襄公先一步赶到,还得到了在楚军进攻路上以逸待劳设埋伏的机会。
等到楚军到来要过泓水时,宋襄公的部下公孙子鱼提建议说:“敌军过河时是最狼狈的,不如趁他们一半人在水中,一半人在岸上时发起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却摇摇头说:“我军是仁义之师,怎么可以在对方没有准备好时进攻?”
楚军陆陆续续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排好队形的时候,公孙子鱼又说:“楚军还没有排兵列阵,不如现在发起进攻?”
宋襄公又说:“这样胜之不武,得等他们排好阵再进攻。”
就这样,宋襄公先后两次放弃了以少胜多的绝佳机会,等到强大的楚军列好阵冲杀过来时,宋军一下子就慌了神,丢盔弃甲,混乱不堪。
宋襄公,也被楚军“擒贼先擒王”,一箭射中了大腿,幸亏身旁的忠心将领大力冲杀,才算冲出一条血路,免于再次被俘。
这场战役,以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即便如此,宋襄公也依然坚持着原则,认为自己做得没有错,无愧于天地,是楚军不仁不义。
目夷见状再也受不了了,批评宋襄公道:“战场上命悬一线,只问输赢,还计较什么仁义?您被他们射伤了,他们对您讲仁义了吗?”
为了不使宋国灭国,目夷亲自出马,向齐、秦两个国家寻求帮助。
在两个大国的斡旋下,楚成王最终撤兵,不再和宋国死磕,宋襄公这才得以缓了口气。
一年之后,腿伤未愈,同时身心俱疲的宋襄公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结束了他讲“仁义”的一生。
说起来,宋襄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君主中,最“至真至纯”的一位君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只是这种“至真至纯”用在战场上,用在国与国之间,总有那么一种“很傻很天真”的味道。
乱世之中,对敌人讲道德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我们可以不欺负别人,但在别人欺压到自己头上时,一定要挥舞起拳头,展开强有力的回击,而不必拘泥于一些迂腐的形式!
这才是对国家,对民众,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态度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