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仁德之君,还是个伪君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01:35:53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又给他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呢?

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要想正确评价刘备的一生,必须要以正史等史料作为依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本文列举的大多数史实都是在正史中出现的。《三国演义》只会作为旁证加以引用。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公元前100多年的人物,距离刘备的出生,已经超过三百年。

从刘备的早年经历来看,他不太可能是刘胜的直系子孙,更有可能是刘胜的旁枝的旁枝的旁枝,皇室血脉已经比较淡薄了

刘备的父亲早亡,所以刘备早年的生活比较困苦。“织席贩履”,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游学,公孙瓒是他的同门师兄。因此,他和公孙瓒的关系一直不错。

二十四岁的时候,刘备开始了军旅生涯,立下过一些战功。因此获得提拔,进入了官员序列,在一些地方担任县长、县令一类的基层职务。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刘备基本上就是依附于各个军阀,艰难求存

公元194年,刘备受到徐州牧陶谦的邀请,前往徐州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开始比较正式地介入三国混战。这一年,刘备三十四岁

陶谦病重,把徐州的治理权交给了刘备。但是刘备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够,因此没有接受实职,只是暂时管理徐州。

公元196年,曹操推荐刘备担任镇东将军,封亭侯。

不久,袁术进攻徐州,刘备率军与袁术相持。

吕布趁虚偷袭了徐州,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

刘备获得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惨败。

此后,袁术,吕布又相继进攻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前去投靠曹操。

曹操接纳了刘备,推荐刘备担任豫州牧。有些人把刘备称作刘豫州,就是从这儿来的。

曹操帮助刘备打败了吕布,但是没有让刘备回徐州,而是把他放在了身边,还将刘备晋封为左将军。

但是刘备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在曹操眼皮底下参加了“衣带诏集团”。

衣带诏事发之前,刘备离开了曹操,前往青州,投靠了袁绍

公元200年,刘备又离开了袁绍,南下前往荆州

一路上,刘备被曹操亲自追杀,连续吃了几场败仗。

但是刘备还是磕磕绊绊地来到了荆州辖地,这一次,他投靠了刘表

刘表呢,表面上表示欢迎,暗地里却对刘备存在一定戒心。因此他将刘备安排在了荆州的北境,用作抵挡曹操的屏障。

公元202年,刘备在博望坡火烧了夏侯惇,取得了保卫荆州的第一场胜利。但是,也仅此而已,刘备在荆州闲了五六年,闲的腿上都长了肥肉。

到了公元207年,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

放眼刘备的主要对手:

比刘备大六岁的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大兵南下对南方形成压制之势;

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孙权,也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形势远非刘备可比。

四十七岁的刘备,仍然寄居在刘表的麾下,时时受到刘表的提防

在三国那个年代,刘备已经处在比较大的年龄段了,无数的后浪正在前赴后继,汹涌而出。

这种形势下,刘备还能够创下什么样成就呢?

辉煌而短暂的后半生

此时,刘备在三国时代精彩的军事纷争中,已经出道二十多年。

除了最初几年还算顺利外,后面的十几年中,刘备一直颠沛流离,不断寻找依附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出道后,尽管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但是在朝堂和民间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在三国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都将刘备作为仁德君子进行评价。

刘备寄居徐州的时候,袁绍就曾经说过,刘备“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也认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刘备兴复汉室最大的对手曹操说:刘备是人中的豪杰,今天如果不打垮他的话,以后他必定会成为我的祸害。

曹操手下的几个大谋士——郭嘉、程昱、贾诩——也都对刘备做出了较高的评价。

刘备不断改换依附对象的时期,最早跟随他的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等人,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

在徐州加入刘备阵营的糜竺,荆州和刘备结盟的刘琦等人,也都没有背弃刘备。

可见,在当时刘备就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不仅仅是自己人,也包括他的敌人。

在一片赞誉声中,刘备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公元207年,刘备遇见诸葛亮。自此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东讨西杀,一路开挂,占据了荆州大部和益州全部,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此时的刘备可称得上是功成名就,达到了事业上的顶峰。多年来一直跟随他艰苦打拼的文臣武将,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然而,不久之后,孙权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拉开了蜀汉政权从巅峰开始滑落的序幕。

毛泽东认为刘备有两个缺点,第一个是感情用事;第二个是分不清主次矛盾。

关羽死后,刘备的这两个缺点集中体现出来,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与东吴交恶

刘备没能为他的弟弟复仇,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

临死之前,刘备向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遗言:“君可自取”。这句遗言,也成为了后世评论刘备是伪君子的最主要的一个证据

刘备到底是仁德之主还是伪君子

有些人认为,刘备的遗言是逼着诸葛亮表态,做承诺,在道德层面上绑架诸葛亮,因此充分的反映出刘备伪君子的真实面貌。鄙人不甚认同这种观点。

在各种史料中,没有很明显的证据表明,刘备说这句话就是为了防止

诸葛亮日后作乱篡位。以刘备和诸葛亮多年的合作关系,刘备应该深知诸葛亮并不是那种人。

鄙人更认为,刘备的这句话多少反映出了自己的真意,光复汉室的大任,更多的托付到诸葛亮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那个儿子——刘禅

还有人把刘备夺取益州,当做他是伪君子的一个证据。

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而刘备却反客为主,鸠占鹊巢,占领了益州。不能表明刘备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吗?

在三国期间,一众政治,军事集团为了获得稳固的根据地,做出了很多比刘备占领益州更让人心寒齿冷的事情。

相比之下,刘备在徐州,荆州的表现,反而可以证明刘备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占领益州,本来就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刘备只是审时度势地利用了形势,完成了这一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已。并且,刘备对刘璋还是比较善待的,并没有把他赶尽杀绝

至于长坂坡,刘备摔孩子邀买赵云的忠心,则是小说的演绎,史料中并无记载。

史料中记载的反而是刘备逃离荆州的时候,刘琮的左右以及很多荆州的官员,百姓追随刘备南下。追随的人数达到十余万,因此刘备每天只能行军十余里

这样的情形,不恰恰说明刘备在荆州还是颇有人望的吗?

因此,在刘备死后,世人对刘备的评价也多以正面为主

虞世南说刘备“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

王勃认为刘备“宽仁得众”

朱熹则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