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幼主继位,国内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在复杂的形势下,他为求自保,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面沉醉于打猎饮酒,美色宴乐、不问政事的状况,甚至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谁敢来劝谏,就要小心掉脑袋。
此牌一出,谁还敢来呢?劝不劝的了先不说,为此丢了性命可真是得考虑考虑了。
不过,还真有人敢来.这位胆大的人就是大夫伍举。
有一天,大夫伍举觐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
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
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
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
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
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后,他便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其实这三年来,楚庄王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表面看似昏庸无道,实则暗中观察,谁是可以被当做左膀右臂之人.
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相,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充实国力。使楚国虽地处南蛮,在几年之内,就有了足以北上称霸的底气.
楚庄王治国有方,也留下了”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在位期间,也大胆融通华夏文化,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和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使得华夏文化在中原以外的南方蛮夷之地得到弘扬。
楚庄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宏图伟业,开创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久不衰的盛世局面。
与他威名远扬不同的,是另一位霸主,也是争议很多的一位,如果说春秋时候也有舆论流量,那他绝对是第一名.他就是”宋襄之仁”的主角—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称霸春秋的宋襄公。
事情要从齐桓公去世后说起。
齐桓公过世,齐国内乱,国力严重受损;此时晋国也因为“骊姬之乱”实力大损,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还在四处流浪。秦国此时一直被挡在函谷关之西,和戎狄争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无暇东顾。
所以此时只有楚国一家独大,然而楚国是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的。楚国地处南蛮,只是因为投靠了周文王,在武王伐纣中立下了一些功劳,所以被封为“子”爵。
这个爵位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处于第四等,是非常低的。
而且楚国此时的文化和中原各国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楚国依然被其化个当成南蛮看待,如果让楚国成为霸主,那中原各国心里面肯定不痛快了。
齐桓公过世,楚国最大的威胁已经没有了,所以,楚国北上决心已定, 并且势在必得。这个时候,能与之抗衡的也只有宋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宋国的疆域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 虽然国力不如楚国,但作为中原唯一可以有能力抵挡楚国的国家,宋襄公必须在此时做出表率,不能允许南方蛮夷在中原地区称王称霸.
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没有完全崩塌,各国打仗都是尊重礼法的。打仗前必须下战书邀约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打仗。
作为华夏文化正统,宋襄公现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率仁义之师迎战楚军。既然是“仁义之师”,凡事都要讲仁义。虽然对方是蛮夷,虽然对方比自己强大很多,但宋襄公依然让楚军过河,列好阵型后再开始战斗.可此战,宋襄公一败涂地,甚至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样记载::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这段讲的意思是: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时,宋国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楚国军队还没有过河,此时司马子鱼就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请主君下令攻击楚军。”
宋襄公说:“不行。”
然后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军队阵型还没有排好,这时司马子鱼又劝襄公,请求下令攻击。
然而宋襄公又拒绝了。
最后等楚国军队全部列好阵型后,两军击鼓决战,
宋国败之。
宋襄公因为此战不仅受了伤,于第二年就去世了。
也因为此战,留下了“宋襄之仁”这个被耻笑千年的成语。
但是宋襄公却是当时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如果他真的那么蠢,怎么会被人认可呢?
宋襄公代表的是中原正统的华夏文化,讲究”礼仪仁义”。虽然战败, 但却维护了周礼的尊严,也让南蛮之国的楚人深刻认知到文化的内涵,见识到了什么是”仁义之师”。
可是在敌我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太讲究”仁义”,是不是有些愚蠢,还会很吃亏呢?
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你怎么想呢?留给我们慢慢思考吧。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