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相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年轻时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塾弟子,子弓是孔子的弟子。荀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他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后于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离秦。后来,他到楚国担任兰陵令,定居兰陵直到终年。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性恶论”和礼论、正名学说等哲学思想。其弟子众多,以李斯、韩非最为著名。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其中大多出于他本人的手笔,少数篇章是他的学生的记述。其中,《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荀子》一书内容丰富,包含了荀子的多种思想主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被尊称为“后圣”,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三圣”。他还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关于性恶论,荀子把人性分为两个部分,即先天的性和后天的为。荀子认为人类先天的性是趋向于恶的,先天的性就是人类的动物属性,如吃饭,喝水,睡觉,交配,这些事情所有动物生下来不需要其他人教都会。而后天的为则是人类的社会属性。荀子认为当一个人的性战胜了为,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成为恶人,当一个人的为战胜了先天的性,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善人。所以他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用礼法的手段使人向善。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荀子的主张是人性趋向于恶,而不是人性本恶。人性本恶则是法家的观点,但是我们从荀子的理念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理念已经有法家的味道了。也正因如此法家的两位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在如今的孔庙中是没有荀子雕像的,荀子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移出孔庙。这由很多原因造成,除了荀子教出来了两位法家代表外,荀子的思想也与正统儒家不太相同。从这几篇文章中我想大家也能看到孔子,孟子,荀子他们虽然都是儒家,但是思想理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儒家的篇章就到这里为止了,儒家的经典和人物太多了,这里我只是简单的做一下概括,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深入了解儒家的更多思想和主张。下一期我们将开始讲法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