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出生。长大后,赵匡义开始跟随其兄赵匡胤出征。在他22岁的时候,赵匡胤建立大宋。为了避讳,赵匡义更名为“光义”。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暴死,赵匡义即皇帝位,于同年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随后更名为“炅”。
太宗即位后,就开始兢兢业业地工作。他派人对各地官吏进行考察,大力罢免为政懈怠懒惰者。太宗对戎事特别关注,每次罢朝后都会亲自检阅禁兵,后又令人建筑进武台,然后与文武大臣一同登台观看士卒表演。检阅过程中,士卒按号令列阵,南北绵延二十里,甚为雄壮。在太宗的经营下,宋朝的军事实力迅猛增强。太宗曾兴奋地说:“此朕煖邸时所服者也。”
在文化遗产的保留上,太宗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太祖刚建国时,朝中三馆所藏书卷仅有一万二千多卷。等到削平诸国后,太祖将蜀、江南等地的大量图籍收入宫中,共获得蜀书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多卷。同时,太祖还下诏鼓励各地献书。经过一番搜集后,宫中图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太宗去三馆巡视时,觉得三馆狭窄,对左右说:“此岂可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邪!”于是诏令有司另外再修建三馆。新三馆竣工后,太宗赐名“崇文院”,并将旧馆中的书卷全部搬往其中,多达八万卷。
在财用方面,太宗将左藏北库划为内藏库。之所以要这么做,他对左右解释说:“朕另置内库,是考虑到负责财务的大臣不能节约,一旦超支又要向百姓多征收赋税。”
在治理国内事务的同时,太宗还想完成太祖统一天下的遗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问枢密使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北汉京师,代指北汉)而不能克,岂城壁坚完,不可近乎?”曹彬回答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从。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垒不可近也。”太宗又问如今是否可以举兵,曹彬回答:“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太宗遂决定攻城。
交战时,太宗身披甲胄,亲犯矢石指挥军队。左右有人劝谏,太宗说:“将士争先恐后地在刀箭下为朕效命,朕岂能坐观!”诸军听后更加勇猛,冒死登城。不过,由于太原城异常坚固,宋军还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将其攻下。
骄傲自大教训惨痛
尽管平定了北汉,但宋兵已经感到了匮乏。当时,北汉国主刘继元已经投降,诸军都希望太宗能够犒赏士卒。太宗见北汉已平,只要灭掉辽国就能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决定继续兴兵,先取回后晋高祖石敬瑭划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诸将虽然不愿意,但也不敢发言。唯有殿前都虞候崔翰上奏:“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于是不待班师回朝,太宗下令直接从太原发兵。
开始时,战事还比较顺利,宋军先后攻克了易州和涿州。此时的太宗已经有些飘飘然,根本没有考虑到粮饷、军队的战斗力等问题,竟下令继续向北进发,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击退辽援军。天很快黑了下来,燕京(今北京)城外的辽军合兵后继续前来攻打宋军,城内的辽军也大开城门迎战。宋军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太宗独自骑驴向南逃窜,好不容易才逃过此劫。此战过后,太宗心有余悸,暂时不再攻伐辽国。但是,太宗仍然有统一天下的志向。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国国君辽景宗病死,年龄尚幼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景宗即位后,萧皇后被尊为太后,开始摄政王。圣宗即位时,辽国国内“主少国疑,宗室拥重兵,内外震恐”。宋太宗见有机可乘,于雍熙三年(986年)发兵攻辽。
宋军分兵北上,东路以大将曹彬为帅,西路以潘美、杨业为帅,一齐发兵。萧太后收到边关战报后竟临危不乱,从容部署军队。她命驻扎南京(幽州)的耶律休哥抵挡东路的曹彬,命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兵抵挡西路的潘美和杨业,然后自己身着戎装,披挂上阵,率儿子圣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萧太后纵观全局后,毅然决定以主力对付宋东路大军。在涿州与曹彬相遇后,她摆出进攻的姿态却不出兵,只在夜间派小部分骑兵骚扰曹彬的大营。与此同时,她派耶律休哥深入曹彬背后,截断其粮道和军需供应,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曹彬被围,水源被断,宋军军心不稳。萧太后见时机已到,遂下令猛攻,在涿州西南大败曹彬,并乘胜追至易州东的沙河,吓得惊魂未定的宋军抢渡逃窜,踩踏溺死者大半。
同时,奉命攻打西路军的耶律斜轸竟然连败潘杨大军。潘美为逃脱败军之罪,欲将罪名转嫁到杨业头上。他命杨业进攻朔州,并假惺惺地表示将在城南陈家谷以接应。杨业明知此举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却也无奈,只得负气出击,结果中了埋伏,只得败退。潘美闻讯后,立即撤退。杨继业孤军奋战,自中午一直打到暮夜时分,退至陈家谷口时又不见援兵。他见寡不敌众,命将士各寻生路,然而众将士皆非贪生怕死之辈,誓与他同生共死。最后,杨业所率将士全部壮烈殉难。坐骑中箭后,他翻落马下,被辽将萧挞览、耶律奚底等擒获。杨业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自北汉至大宋王朝,满门忠烈。他受命镇守边关,威震敌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称“杨无敌”。当年雁门关大捷,枪挑大辽国驸马萧多罗,何等凛凛威风。可叹此一战,既遭计中伏,又缺少支援,一代名将成为阶下囚。杨继业凄苦悲凉之心,万念俱焚。绝食三日,壮烈殉国。
杨业的死,对大宋王朝的刺激尤其深刻。宋王朝从此放弃了收复幽云的打算,幽云之地的烽火暂告平息。
无为而治勤政爱民
燕京之战后,太宗暂时不再征讨,而是忙于治理内部,保证了国内的安定繁荣。太宗亲自审决案件,能够从微隐处发现冤情。在他的感召下,国内很少出现冤情。太宗曾对赵普说:“朕每读书,发现古代帝王多妄自尊大,这样以来,谁敢犯颜言事!如果不放下架子来纳取良言,就是自蔽聪明。有些帝王以自己的喜怒来进行赏罚,这样如何能得民心!”又曾对近臣说:“朕每读《老子》时,一读到‘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再三思索,以此为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但终要用文德来创造治世。朕每退朝都不忘看书,就是想以古鉴今,尽量不犯错误。”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览阅了福建的版籍后对宰相说:“陈洪进统治漳、泉二州时,赋税过重,百姓难以生存。朝廷免除了那里的赋税后,那里的百姓都对朕感恩戴德,朕一想到此事就会感到高兴。”又曾对赵普说:“以前朝廷有几百种赋敛形式,朕要将其全部废除。再过几年,朕还要尽减百姓租税。爱卿记住朕说的这些话。”赵普说:“陛下爱民之意发自天心,只要能力行,就是天下的大幸!”
太宗喜欢读书,诏令史馆纂修《太平总类》,并令其每天呈上三卷。有人建议:“日阅三卷,恐圣躬疲倦。”太宗则说:“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遍读。”不久,将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雍熙元年(984年)五月,太宗去城南巡视百姓收麦,并赐钱给割麦者。回朝后,太宗在玉津园观鱼时对近臣说:“朕观五代以来,帝王开始时都很勤俭,晚年便会忘掉创业的艰难,导致国家覆亡。在人上者,当以此为戒。”
太宗于雍熙三年(986年)再遭败绩后彻底打消了攻伐的念头,开始一心一意地治国安邦。在此期间,太宗重用贤臣、罚不避亲、体恤百姓、勤俭持国,值得后人称赞。
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太宗在崇文院内设置密阁,并从三馆中抽出万余卷书存放其中。他对臣子说:“人君应当淡然无欲,不能在众人面前露出嗜好,否则身边就会有奸佞之人。朕无其它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此而已。”
开封尹许王赵元僖因受到御史中丞的弹劾而感到不平,于是向太宗奏请:“臣是天子之子,因冒犯中丞被审,希望能得到宽恕。”太宗说:“这是朝廷的仪制,谁敢违反!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摘;你身为开封府尹,怎可不依法受惩?”
端拱二年(989年),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上奏:“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太帝阅览后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对其也非常器重。
同年,自三月至五月都没有下雨。太宗颁布了一些赦免措施后,竟然下起了雨。太宗遂对侍臣说:“为君当如此勤政,即能感召天和。如后唐庄宗畋游经旬,大伤苗稼,及还,乃降敕蠲放租税,此甚不君也。”枢密副使张宏:“庄宗不独如此,尤惑音乐,乐籍中获典郡者数人。”太宗:“人君节俭为宗,仁恕为念。朕在南府,音律粗亦经心,今非朝会,未尝张乐;鹰犬之娱,素所不好也。”
淳化元年(990年),太宗令左藏库毁掉所有储藏的金银器皿。有司建议:“中有制作精巧者,欲留以备进御。”太宗拒绝:“汝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太宗本性节俭,退朝后常穿平民衣服,也很少增添给用。
淳化二年(991年),并州上报说有四百多名契丹人内附。太宗遂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扰,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淳化三年(992年),太师赵普去世。太宗闻后悲悼,对近臣说:“普事先帝与朕,最为故旧。向与朕尝不足,众人所知;朕君临以来,每待以殊礼,普亦倾竭自效,真社稷之臣也。”随后废朝五日,以尽哀悼。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去世,终年58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