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历史的朋友总会对其中历史人物的形象所着迷,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三国可谓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忠义的关羽、狡诈的曹操、有勇无谋的吕布等等无数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而刘备从寒门卖草鞋,到成长为为一代英雄帝王,他的形象是既多样又深入人心的。
人们对刘备形象的了解大多是从《三国志》中,作为一个纪传体史书,大家更容易从中感受刘备的形象与性格,陈寿通过写刘备的生平事件以及时人对他的评价,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刘皇叔”。
刘备年轻时家境贫寒,可根据记载,刘备年轻时曾拜卢植为师:年十五,母使行学,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何许人也?他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大家,以儒学著称,还曾先后担任过太守、中郎将、尚书等职位。那么刘备拜卢植为师,必然也会学习卢植的儒家治世经典,这也是后来刘备心中“仁义”的由来,同时刘备的母亲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即使家境贫寒,也希望儿子可以受到好的教育。
中平元年时,刘备21岁招募乡兵,立志攻破黄巾军报效朝廷,后来立了军功被授予安熹县令,当时有一个督邮为了捞油水到安熹县,刘备知道这个人是来要好处的,当即大怒,“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此时的刘备志向远大且嫉恶如仇。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刘备东奔西走,从入主徐州到投奔袁绍,从投奔袁绍到转投刘表,在外人看来如同丧家之犬的刘备依然不忘记自己心中的壮志,即使他先后败于吕布、袁术、曹操等人,却始终折而不挠,不断积累人才、声望和资本,直到40多岁入蜀占领益州,称“汉中王”。
因此《三国志》对刘备的大致形象已经做出了定型——出身寒微,胸有大志,仁义为先,不屈不挠。我们从陈寿对刘备使用“先主”一词作为称呼就能看出,陈寿对刘备是很敬仰的。如:“时先主屯新野”,“先主复领益州牧”,“先主之弘毅宽厚”等。这些称呼并非仅仅出现在传主本人的传记中,同样存在于其他人的传记里,如“先主”的称谓在《先主传》中一共出现148次,其他376次均出现在其他人的传记里,直呼“刘备” 的用词在《先主传》中均不曾出现 ,全分布在他人的传记里 。
不仅如此,《三国志》还收录了同三国时期的其他人对刘备的形象评价: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桓二陈徐卫卢传》;曹操“天下英雄,唯史君与操耳”——《先主传》;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周瑜鲁肃吕蒙传》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评价有的来自蜀汉阵营,有的来自敌对的东吴曹魏势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价大多都是积极正面的评价,唯有的几个负面评价也都是说刘备不会打仗:寻备前后巧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陆逊传》。当然,还有吕布说刘备最叵信,但是吕布是什么样子大家懂得都懂,他的话诸位听听也就算了。
综上所述,陈寿在《三国志》对刘备的形象叙述中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位以“仁义”为先,宽厚仁爱的乱世君主形象,而刘备宽仁的形象性格,也使得他在乱世之中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三国志》主要是写了刘备生平的大事以及人物评价,这篇史书的资料来源于当时官方编修的史书《魏书》《吴书》等,而三国时期蜀国并没有专门设立记录史册的史官,从而导致很多史料丢失。在陈寿去世的一百多年后,南朝裴松之又对《三国志》做出了补充,他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认为《三国志》写的并不够详细,有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因为自相矛盾而没有写入进去,而他要将陈寿没有写进去的资料重新录入。
而裴松之对刘备事迹的补充主要有以下这些:鞭打督邮、平原遇刺、惊雷失匕、投曹种菜、髀里肉生、跃马檀溪、张松献图。这些事迹有的是在《三国志》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改,如鞭打督邮、跃马檀溪;有些则是通过民间流传等野史记载增添,如平原遇刺、惊雷失匕,而跃马檀溪是裴松之摘抄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只可惜《世说新语》在后世的文本中并未出现这一情节,也能反映出古代文献的记录在历史上是有缺失的。通过裴松之的这些补充,刘备这位道义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而刘备这一形象还在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均有出现,在这些作品中,刘备的形象都是出现于文人所设想的鬼神故事里,并且与史传中差距不大,只是更具有人情味气息。
在此之后的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大力发展,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士族选人制度逐渐被取代,更多寒门学子有机会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因而刘备这一形象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曾写过一片《三国论》,其中提到刘备:“以先主之宽仁得众”,这里的王勃对于刘备是抱着赞扬的态度,而同样是唐代的朱静则在他的《魏武帝论》中写道:“蜀先生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他认为刘备的能力很一般。同样还有宋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备又非人望之所归”,这些作品采用史实作为论据,有着明确的切入点,打破了人们对刘备的常规理解,提出了刘备的许多政治失误,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到了宋末元初时期,元杂剧与宋话本的兴起,使得许多平民百姓都有能力讲述故事,而刘备的形象在元杂剧中主要出现的场景有《桃园结义》、《虎牢关三战吕布》、《独赴襄阳会》、《火烧博望坡》等。与以往不同的是,元杂剧中刘备的形象不在局限于史实中,而是关注人物个性是否鲜明,故事情节是否深入人心。这里的刘备在《三国志》中的枭雄形象已经被大大削减,转而变成了更富有感情色彩的民间领袖,甚至有些优柔寡断如,在《三国志》中刘备鞭打督邮的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被转移到了张飞身上,吕布兵败投刘备的时候,众人劝刘备不要接纳,而刘备却说吕布虽然不仁,但是已经没有锋芒了:“吕布虽不仁,今无爪牙”,并且传令众官接纳吕布。这里刘备的形象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类似,这也是中国民间特有的对主事大哥形象的想象。
刘备的形象基本上是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定型的,这本书被罗贯中写于元末明初,,他主要借鉴着《三国志平话》的构架,与《三国志平话》不同,演义里刘备的英雄气得以施展,从刘备刚出场看到讨贼榜文时的那一声长叹就可侧面反应出他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亲自上战场的场景不止一次,比如三英战吕布。除此之外,斩颜良诛文丑一节中还可以看出刘备遇事临危不乱,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时,袁绍两次想杀刘备,都被刘备从容应对,向袁绍说明利害,这场生死危机便被刘备化解。
同样,刘备的君臣之情兄弟之义也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刘备从袁绍处得知关羽在曹操处时,他的反应是:暗谢天地,吾弟果然在曹操处!而同样的《三国志平话》中,刘备先是埋怨关羽背信弃义,置刘备安危于不顾,到后来才冰释前嫌,演义中刘备则将兄弟安慰放在首位,从中不难发现刘备的君主气度。
总的来说,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民间气息减弱,他从一个性格软弱的带头大哥变成一个心怀天下的英雄,并且他的兄弟情谊更加深厚,真正成为了一代仁义明君。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刘备的形象不断演变,中国的历史也是一直向前的,从《三国志》到后来的《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不断丰富,人们对刘备的看法也是逐渐改变,刘备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并非一两个词语就可以概括他,刘备从一个草鞋寒门,变成一代帝王,他有着特有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得他即使一无所有,依然有一大批跟随者死心塌地跟随他,使得汉末三国的历史更加丰富精彩,汉昭烈帝这一谥号也为汉朝四百年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