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作者不详。《本草经集注》是第二部药学专著,作者是陶弘景,著名药师介绍,从陶弘景开始。
出生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博物学家,对于(本草学)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药学方面的贡献
著成《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早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书由于失效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陶弘景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卷),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附文摘:“本草”一词大约出现于汉代,现在能见到的最 早出处是《汉书》中的《平帝历》《楼护传》《郊社志》诸篇,最早指的是药物方术之学与精通药物方术的术士。《本草经》最早也出现在汉代,据马继兴先生主编的《神农本草经辑注》考证,两汉之间成书的《楚辞章句》《尔雅樊氏注》等都有引用《本草经》经文,说明当时已有《本草经》在流传。 汉魏之间 《本草经》更是频繁为其他古籍所引用,如三国时期的医药学家吴普、李当之所编撰的本草以及东晋学者郭璞所注的《尔雅》都有引用《本草经》。 至南北朝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该经开始广泛流传开来。(摘自 彭必生:从《神农本草经》古本佚文看“神农” “本草”经文的差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炼丹方面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道教与养生方面
创立上清派(茅山宗: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他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的道教理论成果,进一步吸收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上清派,编撰了《真灵位业图》(该书是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真灵位业图》神谱的确立,改变了道教神仙纷繁杂乱的状态,道教神仙系统开始变得系统化、秩序化,这为道教在后世的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的道教发展基本上都是延续了陶弘景所设立的“三清尊神”的信仰格局。同时,由于陶弘景编撰的神仙谱系中,不仅包括超越自然而存在的先天真圣,还纳入了大量的通过凡人而成仙的后天仙真,陶弘景也明确了具备功德之人可以死后为鬼官,这样的教义解释为信徒指明了方向,肯定了修仙的可能性,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从他开始,茅山实际上成了上清派的中心。上清派在道教诸派别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
养生理论:
陶弘景在修道期间对生命质量的追求都集中的反映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具体涉及内容包括饮食、服气、导引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养生。
首先就是服食养生,水谷、酒、辟谷、咽津等都有养生功效。其次就是服气养生(吐纳.、甘心信服),再次就是导引气功五禽戏。最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了,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提到过“起居有度。”。《养性延命录》中强调的日常养生从居住生活环境、四时饮食到人的坐卧行走姿势、洗头洗脚、沐浴,刷牙漱口、睡眠等各个方面。
如吃饭时要按热食温食-冷食的顺序来进餐;饮食但也要非常注重四季相禁忌的食物。“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刚生完病的病人不能吃生鱼否则会得痢疾,不能吃生枣、羊肉、生菜等;再如咽津,咽津确实对我们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咽津时要全身心放松、宁心静气,意想肺部津液满溢,流注周身,滋养肌肤、关节、百脉、脏腑。又如干浴脸法,擦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滋润脸色,延缓衰老,可以防治感冒,头痛脑胀,迎风流泪,牙痛鼻塞,面瘫淌涎。还强调沐浴完之后千万不可见风,睡觉睡姿最好是侧卧屈脚,醒后再伸直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