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洪承畴:讨寇抗清,皇帝重臣,一场战役却让他落得汉奸骂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14 00:43:21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渭南潼关南原遭遇官兵伏击,败走商洛,身边只剩下十八骑兵跟随。时任关中专督的洪承畴在这次作战中功不可没,在他的率领下,这场始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的明末农民起义转入低谷。

《清史稿·洪承畴传》对此记载道:

令承畴专督关中,复与自成战临潼,大破之,迎祥就俘。自成号闯王,分道入四川,承畴与屡战辄胜。自成还走潼关,承畴使总兵曹变蛟设伏邀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

李自成行宫

用“屡战辄胜”形容洪承畴的戎马生涯不可谓不准确。在明末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入关的大背景下,洪承畴是极少数被崇祯委以重任、并且屡屡立下战功的重要将领之一。乃至于最终洪承畴兵败时,崇祯甚至为其设置十六坛哭祭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明末重臣,却在松山之战中输掉了明朝的辽东战局,之后的降清更是输掉了他的前半生英名。

如果说洪承畴的前半生的色彩是忠烈的“红“,降清的他,色彩正不可避免地滑向”灰色地带“,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色彩,让他成为了著名的降清将领之一,甚至于被打上了“汉奸”的烙印。他的事迹同样也被收录到了乾隆年间编撰的《贰臣传》当中

忠臣到贰臣,这样翻天覆地的转变,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清朝的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希望结合史料和分析,为大家还原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明末将领。


家贫豆干郎,金榜入朝堂

洪承畴像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畴生于福建南安县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早年家境贫寒,洪承畴不得不跟着母亲一块兜售豆干为生,在十一岁的时候便早早辍学。曾经担任云南按察使的族叔洪启胤,便自己担任起了洪承畴的私塾老师,平常教些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书籍上的知识。少年时代的洪承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去试图考取功名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时间一晃眼来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考上举人;并且在次年进京赴考,更是在会试中拿下进士二甲十四名。

这位曾经落魄的豆干郎,如今身居庙堂之上,然而这只不过是他的第一步。

督兵掌乾坤,破贼忽如归

考取进士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被授予刑部江西司主事,接下来还接连担任了员外郎、郎中等职位。

天启二年(1622年),洪承畴升任浙江提学,没过多久又升任浙江布政使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升任陕西督道参议

笔者之所以罗列洪承畴从正六品到从三品的官职升迁,是为了提醒读者们一个重要的点:在洪承畴的仕途生涯早期,他担任的都是文官角色,参议,可以直白理解成”谋士“+“秘书”的角色。洪承畴早期是没有任何军事背景的,直到三十七岁第一次踏上战争之前,洪承畴都是一个十足的“军事小白”,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军事天赋。

流寇四起,这不是从崇祯一朝才开始的事件,然而流寇猖獗之盛,却在崇祯一朝达到顶峰。明末正值小冰河期,农民收成下降,而人头税历来是重税,土地兼并异常严重,无数农民濒临破产,而明朝中央又因为地主瞒报人口迟迟收不上税。财政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互为因果,使崇祯时期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明末农民战争

在洪承畴三十七岁这年,韩城(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被王左桂的民军重重包围,王左桂是当时农民起义军中三股最大的势力之一(另外两者是王嘉胤、神一魁

陕西总督杨鹤洪承畴前去救援,当时明朝军饷拖欠严重(兵部拨款不足),洪承畴只得带着由家丁、伙夫还有仆人拼凑出来的数百人的部队前去救援。然而洪承畴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成功替韩城解了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更是屡战屡胜,时人称之为“洪兵”。

之后“托塔王”王左桂兵败降洪后,洪承畴认为民兵顺逆不定,容易造成民变反复,于是乎,在宴请王左桂时安插刽子手将其斩杀。

洪承畴的杀伐果断是一把双刃剑,杀掉民军固然可以减少明朝的军事消耗,却也寒了民军的心,哪有人会傻到放下武器任由人宰割呢?

费密有言道:

陕西总督某招抚数千人,某日遣降卒去砍柴拔草,拿走他们的弓箭,突然发动数千个弓箭手,将他们射杀。降卒见状,纷纷拔木举石,奋起反抗,突围而出。从此以后,民军绝了投降之心。

然而不可否认,洪承畴有着很出色的军事才赋。由于他出色的战绩,崇祯四年(1631年),延绥巡抚死于任上,洪承畴代替他升任巡抚,之后三边总督杨鹤被罢,洪承畴在十月又被委任为陕西三边总督。在接任陕西三边总督后,陕西境内的流寇被迅速剿灭。李自成在崇祯六年(1633年)只得逃亡山西投靠他的舅父“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后来明将孙传庭在子午谷大败高迎祥李自成则继任成为”第二任闯王“。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洪承畴大败李自成。至此农民起义转入低谷。

洪承畴在剿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军事素养:擅长以寡击众、讲究战法配合、合理利用农民军的软弱性施展政治手段,在面对起义军的过程中几无败绩,也难怪崇祯会对他委以重任,洪承畴在剿灭农民军中展现出的谋略水平完全无愧于他早年的参议生涯。

松山遇败绩,降清失清誉

明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期,多方势力盘错交织,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上一秒可能还是明军,下一秒就加入了民变,而起义军又可能在招抚后变成官兵,实在是令人目眩。

然而,如果抛开错综复杂的内部农民起义。明朝政府面对的另一个最重大的威胁就是关外逐渐兴起的建州女真。

1589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统率下实现统一,其后迅速崛起并在1616年建立后金,后金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使得财政本就捉襟见肘的明朝在辽东不得不屯扎重兵以防卫满清入关。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钜鹿,东北边防形势急转直下,崇祯不得不从西线急调洪承畴前往东北督防。次年,洪承畴升任蓟辽总督。崇祯十三年,清军攻打锦州及宁远,清军败洪承畴于塔山、杏山。

卢象升像

辽东危机越发严重。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十三万人集结宁远。这一年三月,皇太极率领十余万大军围困锦州。八总兵却仍然各自为阵不服指令。洪承畴建议明军徐徐进攻锦州,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勿要冒进。在洪承畴的战略指挥下,明军逐渐控制了松山到锦州的制高点,清军只能俯仰明军,明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以凌厉战势重挫清军。

俗语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君命达到前线尚需时日,后方的幕僚从中作梗才是战事失利的直接原因。兵部尚书陈新甲借口辽东兵多,军饷不足以支撑,派遣张若麒马绍愉往前线催促洪承畴进军,张若麒借着陈新甲的权威趁机架空洪承畴,夺取兵权。

明清两大军事集团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已经敲定,而洪承畴的命运,也在这两股力量的裹挟之下,逐渐从青云跌向深渊。

笔者在这里简要分析洪承畴的战略优点:第一,清军千里劳顿,长距离作战对于清军而言既有后方补给的不便,也有长途行军的困顿;明军因此可以以逸待劳,修养战力。第二,明朝和满清方面都引入了火器参与战斗,然而明朝方面由于军饷不足火器失修,火器水平反而不如满清;再者满清是马上民族,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具有高机动性,在野战中具有明显优势;而骑兵是保养费用最昂贵的兵种,可想而知,明军在这方面与清军的差距。坚守不出是弥补野战差距的最好方式。

皇太极像

然而,再好的战略得不到实施也只是一纸空谈。洪承畴在催促之下不得不率军进入松山准备与清军决战。这当然正中皇太极下怀,皇太极亲自率领正黄旗和镶黄旗来战,清军人数之众形成对明军的包夹之势,明军粮道此时又被清军阻断。洪承畴此时仍然决定死战,然而最终集体决议还是决定突出重围。然而各个总兵又是贪生怕死之徒,军纪涣散,明军方面且战且退,清军趁势大败明军。之后洪承畴被困松山城突围不成,被俘至盛京

这就是洪承畴人生的转折点——松锦之战。

被俘至盛京的洪承畴并没有在一开始投降,皇太极用尽黄金、美女,洪承畴都表示拒绝。皇太极之后派庄妃端着人参汤给洪承畴喝,这种温暖让洪承畴大为感动。皇太极顺势又派范文程招降洪,洪对范文程则是破口大骂,然而当屋顶的灰尘抖落到洪承畴的衣服上时,洪承畴快速将灰尘掸去。

目视洪承畴这一举动回去便告知皇太极“洪承畴不想死。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性命?”。皇太极大喜过望,召见洪承畴,此时盛京气候酷寒,皇太极从身上脱下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这种攻心术终究还是让洪承畴迈向了深渊——他当即痛哭流涕,投降了满清。

戏剧性的是,崇祯帝闻松山败绩,一开始为洪承畴设置了十六坛献祭,而后知晓了洪承畴的投降行径之后献祭也就不了了之。

降清后的洪承畴出谋献策剿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又升任首位汉人大学士,鼓励满清统治者积极学习汉制,为清朝的统治献出了肱骨之力。一路优渥荣宠到了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洪承畴至此走向了他的人生终点,然而他的争议才刚刚开始。

洪承畴在其降清后,就没有少受到明朝遗老的羞辱,旧友金正希兵败被擒到南京,看见洪承畴来招降,说下了这样一段话:

咄,亨九受先帝厚恩,官至阁部,办虏阵亡,先帝恸哭辍朝,御制祝版,赐祭九坛,予谥、荫子,此是我明忠臣,尔是何人,敢相冒乎?


我们不知道这段话有没有深深刺痛洪承畴的内心,前半生的他为了大明朝奔走劳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败绩松山的他,投降的他,此时真的还有选择吗?也许他当时就应该死战或者在被俘后从容赴死。然而人性就是在他身上展现了复杂性,既有忠义又有背叛,那份从前的忠义此刻反而显得那么得刺眼。

应该说,洪承畴既是无辜又是有辜的。无辜是在于乱世之下,岂有完卵?连洪承畴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尚且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又何况百姓呢?在时代的洪荒中,洪承畴也只是一只蝼蚁。然而他也有辜,他本能从容赴死保卫他半世人争取来的名望,供给后人敬仰,他却屈从于人性的软弱选择投降,对他而言是一种遗憾,对国家和民族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这也是他背负“汉奸“和”贰臣“骂名的最主要原因——他辜负了人民和国家对他的期待。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