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字彦演 ,号亨九,那他是哪人呢?他来自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洪承畴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23岁时参加了考试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参加了考试又中了进士,38岁时便担任了延绥巡抚一职。手握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兵权,年纪轻轻的他己经可以说是封疆大吏了。实事求是的说洪承畴是一个人才,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人才。曾率军击败闯王高迎祥,李自成部。可是,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战役失败后被俘虏投降清朝,他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改变。
1645年,投降后的洪承畴奉多尔衮命令南下江南,平定当时的民变,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洪承畴想回到家乡接家人去南京,为此他回到了福建泉州。
后来福建泉州就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承畴的传说,那就是洪衙埕的故事。埕是福建闽南的方言,意思是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洪衙埕是洪承畴回到家乡后修建的府邸。洪承畴修完房子后,就想让弟弟洪承畯与母亲、妻子搬来住在一起,以求家庭团聚。但当时洪承畴的家人不愿意来,因为洪承畴此时已经降清剃发易冠,这让家人很是难过。
洪承畴的母亲深知大义,她穿着结婚时的衣服,拒绝前往居住。洪承畯看到哥哥的丑态,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他在家乡英都造了一艘船,把母亲带到船上生活。这辈子再也没下过船。后人写下“素月孤丹”来纪念洪承畯。洪承畴的妻子莲心看到洪承畴的投降行为,心灰意冷,出家做了尼姑。洪承畴满面惭愧,看到大家对他的鄙视,心里感到无地自容,最后不得不回京城。洪家府衙停止了修建,后来这片土地发展成为泉州的洪衙城巷。泉州人鄙视洪承畴,所以他们留下了这样的传说。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事实上,洪承畴的母亲和妻子常常过去陪伴洪承畴。他的妻子最终也和他一起埋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洪氏墓地。最重要的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妻子都受到了明清两朝的封赏。洪承畴的弟弟洪承畯从未断绝与洪承畴的关系。洪承畯在明朝灭亡后拒绝当官,但他仍然陪伴着他的兄弟。
那为什么福建泉州会有这样的传说呢?这就是一个人的乡评问题,个人有多大成就在家乡总会被别人评论。
洪承畴降清后,大力打击残存南明势力,而当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洪承畴自然受到天下百姓的强烈厌恶。而在他的老家,作为乡亲,他们对洪承类的要求更高。然而,他的一些行为也确实寒了乡亲们的心,所以在洪承畴的家乡才会有这样的传说,这是对洪承畴的讽刺。
乡民的评价只会根据最简单的道德来判断,不会受到学术和实际的影响。作为大明帝国的高级官员,洪承畴是支持帝国的栋梁。降清后,如果他能向祖大寿一样一言不发,或者像袁崇焕一样当初为抗清而死,或许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会不同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