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在薛邑,大量延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各国犯罪逃亡的人,最盛之时,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之多。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每当接待宾客时,孟尝君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为此,天下贤士们大都情愿归附孟尝君。而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当然,作为当时最为深谋远虑的政治人物之一,孟尝君这么做当然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就乐善好施。他这么做,是因为门客们对他来说大有用处,在各种危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为他排忧解难。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年),齐王派孟尝君到秦国,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并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秦王宠妾答应帮助,但以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为条件。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但后来却献给了昭王,天下已没有第二件。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大家都无计可施。这时,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毛遂自荐,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白狐,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白狐裘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开始后悔放了孟尝君,于是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按照秦法规定,只有鸡叫时才能放人出关。孟尝君焦急万分;这时,宾客中又有个平时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孟尝君便立即逃出了函谷关。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其他宾客都耻于和他俩为伍,而这时,偏偏是靠着这俩人解救了他。
就连这些“鸡鸣狗盗”之徒都被孟尝君收在门下,可以想象孟尝君构想之细。但事实证明,他们的确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为着这样的目的,孟尝君对待那些大有才能之士自然更加器重。孟尝君门下曾有一个很有才能的门客与他的爱姬私通。有人劝孟尝君杀了此人。不料孟尝君听后毫不生气,不但没有责备惩罚那位好色的门客,反而将这名姬妾赐予门客为妻。一年后,孟尝君又对门客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做到大官,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好,现在把你介绍给他,并且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门客到了卫国之后,卫国国君十分器重他。没过多久,齐、卫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说这一消息后,连忙劝说卫国国君取消这个打算,并且对他说:“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人,那么我立刻撞死在您面前。”卫国国君见这人如此忠义,便听从了他的劝告,而齐国则因为孟尝君对门客的思惠而避免了一场灾难。
冯谡是门客中较为“怪异”、但具有突出才能的一位。
一开始,他在孟尝君门下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当时孟尝君正做齐相国,由于门客众多,封邑的收入已经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有人推荐冯谡,说他好像没有其他的本事,不过看起来能言善辩,正好派去收债。孟尝君于是派冯谡去收债。冯谡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如果收到债了,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曰:“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不料冯设在薛地收息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并把债券都烧毁了,这一举动,使得孟尝君在薛地颇得民心,“民称万岁”。这样,冯设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孟尝君听到冯谡烧毁契据的消息,当时十分恼怒,但虽然心里不快,也没有责怪冯谡。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借故罢其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还有百里,百姓们就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才知道冯设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谡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现在您只有一窟,也就是只能做到勉强自保,并且说愿意为他“复凿二窟”。孟尝君于是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去游说秦国。冯谡一番游说,加上秦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于是立即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来本国担任相位。秦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谡诱使秦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齐王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不计前嫌,重任相位。冯谡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这样,冯谡就为孟尝君凿好了三窟。
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成功者的办法似乎永远都比别人多,那只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尽量多地做了“铺路”的工作了。尽可能地多为自己想条退路,多条出路,是功成者最为宝贵的经验。铺路的反面是砌墙。砌墙就是堵住了一条去路。为人处世总是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铺路就好比打通了这一空间和其他空间的连接,使我们随时可以过渡到其他空间去;而砌墙则恰好相反,它是堵住了这种联系,因此生存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大,而不是束缚我们,最好是多铺路少砌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恩惠,多交朋友,至少是不轻易得罪人,就是铺路;而动不动就得罪别人,从不肯原谅他人,甚至主动侵犯别人,都是砌墙的不当行为。当然,铺路是难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自己不被尊重时,不要轻易动气,这时候,你的养气功夫就显露出来了。
冯谡有先见之明,知道当权者需要眼光长远,而不局限于当前,这样才能长久。他为孟尝君所凿的“三窟”,可以说为他以后铺了很多条平坦的道路。其实,这何尝不是孟尝君自己的真实写照呢?他大纳门客,善待门客,能容忍门客对自己的无礼和暂时“无用”,甚至轻易饶恕别人对自己姬妾的非礼,没有一定的容忍养气功夫是办不到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铺路”,只不过他所用的方法是“广施仁义”而已。要知道,没有“利润”的买卖,绝对不成功者所为。事实上,他的确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正因为他铺路的成功,史书说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几乎没有遭遇任何真正的灾难,而这在诸候混战的战国时期是难上加难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