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明末人物志——洪承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12 00:11:40    

明朝末年,原有的秩序在不断崩塌,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处处都是一副王朝末世的破败景象。。。

东林党天天吹嘘的众正盈朝,可能是刚好相反。。。当权的基本都是一些庸庸碌碌,颟顸无能,既没有本事,也缺乏操守的垃圾。。。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情况,在崇祯时期,能力出众的大臣也还是有几位的。。。比如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卢象升几个,可惜崇祯虽然提拔重用了这些人,却不能充分信任,充分授权,到最后基本还都是以悲剧收场。。。当然悲剧收场的也包括崇祯和大明。。。

这几个人,能力都很强,当然每个人也有各自的毛病。。。

杨嗣昌战略眼光不错,可惜心胸太狭窄,睚眦必报。。。孙传庭文武双全,在基层成长起来,性格坚毅,不过有时坚毅过头了,就可以说是刚愎自用。。。卢象升和孙传庭很像,文可以中进士,武可以挥舞大刀,上马冲阵,屯田,练兵也是成绩斐然,绝对是非常稀缺的复合型人才,可惜为人过于方正,或者说有些过于迂腐。。。相比之下,洪承畴就要圆融得多,四个人之中,最会做官的就是洪承畴。。。当然,最没有骨气的也是洪承畴。。。

后来到了清朝灭亡,有人总结了贯穿清朝200多年的十个大人物,称之为西山十戾,听起来不像是什么好词。。。

坊间传闻,有十个修炼千年的精灵(獾、熊、鹗、猪、驴、狼、狐、蟒、猴、癞蛤蟆)通了人性,投胎转世,成为伴随清朝始终的十位重要人物:洪承畴、多尔衮、吴三桂、年羹尧、海兰察、和珅、慈禧太后、曾国藩、张之洞、袁世凯。。。

洪承畴首当其冲,排名第一,这个獾颇能形容他的特点,圆融,狡猾,凶狠。。。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在同族洪启胤的帮助下重拾学业。

注:洪承畴算是出身书香世家,他的父祖也都是读书人,基本都是考到秀才为止。。。有不少文章说洪承畴是出身商人家庭,这是不对的。。。

他的父亲是祖父的遗腹子,家里大约也没什么产业,所以洪承畴从小家境就比较艰苦,要靠着外祖家的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他的母亲知书明理,并且性格坚韧,在洪父离家期间,通过做豆干维持家庭开支,养育洪承畴兄弟。。。

洪承畴从小受母亲影响很大,11岁时看到母亲负担太重,主动辍学,每日清晨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当时同族的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做对子。。。

也有说法是洪承畴为了多卖一些豆干才跑到学校门口,并且他为这些学生对对子的代价就是学生要多买一些豆干。。。你别说,这还真是挺符合洪承畴的性格特点。。。

洪启胤也因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并且抱负不凡,于是免费收洪承畴入学,洪遂得以重拾学业。。。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他除了努力学习八股之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研读了洪启胤借给他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籍。。。表现出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得到了老师洪启胤的激赏。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不得不说,洪启胤作为一个乡村小学教师,能有这样的慧眼,也是相当厉害的。。。他算是洪承畴的第一个贵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

注:洪承畴的科举运气很不错,当然成绩也很不错。。。

明清两朝,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乡试是最难的,因为这些地方的文风最盛,读书人厉害的太多。。。能在这些地方中举,难度可能超过举人中进士。。。就像今天考清北的本科,困难程度远远高于考清北的研究生博士。。。

洪承畴的进士成绩也相当不赖,全国第14名,孙传庭和袁崇焕是同一科,两人名次紧挨着,一个110名,一个111名,都是三甲。。。卢象升要晚几年,他是二甲,全国第25名。。。

像洪承畴这种名次靠前的,一般都是任京官,洪承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刑部,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或者最高检察院。。。

天启二年(1622年) 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洪承畴升陕西督粮参政。

注:洪承畴到浙江是京官外任,这也是官员升迁的必由之路。。。像他这种能力突出的,所欠缺的只是舞台而已,在京城,他知道必须要夹着尾巴,到了地方,他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的舞台。。。在浙江先是当浙江大学的教务长,招了不少优秀的学生,遂被提拔成为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大约是个行政口的副省级官员。。。在浙江五年之后,被调到陕西担任督粮参政。。。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时任三边总督杨鹤的策略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农民军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名声大噪。

注:洪承畴的成名和农民军密切相关,农民军可以说是洪承畴的第二个贵人。。。

洪承畴后来的人生有一大半是和农民军联系在一起。。。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诛杀。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洪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反而大力围剿。而且不仅围剿,还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农民军多达数万。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领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明朝多次对“贼军”剿而不死,也是因为这种诈降。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

注:洪承畴读书人出身,可是杀心挺重。。。

对于农民军,他的态度一向是斩尽杀绝,是从来都不主张招抚的。。。

当然,如果上司要招抚,洪承畴尽管是阳奉阴违,可是并没有因此触怒上级,可见他处理这类问题,分寸感把握地极好,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维持了和上级的关系。。。

杨鹤是杨嗣昌的老爹,洪承畴和这父子俩处得都挺好。。。

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 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

注:杨鹤被罢官入狱,就是因为招抚的一帮农民军复叛。。。

洪承畴作为杨鹤的下级,不但没被牵连,还被提拔成杨鹤的继任者,你就说洪承畴做官这本事,牛不牛?

崇祯五年(1632年)春,农民军一部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与总兵曹文诏、贺虎臣一起围剿农民军。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可天飞被斩杀,部将白广恩投降。曹文诏又围剿农民军于耀州锥子山,农民军首领独行狼等后投降,洪承畴命令屠杀贼首四百人,余众皆遣散。

注:曹文诏,包括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是洪承畴手下最得力的将领。。。洪承畴无论去哪当官,必然会带着曹氏叔侄一起。。。

对于农民军,洪承畴也不是一味的杀光,他也招降了一些,比如白广恩,比如高杰。。。关键是洪承畴招降的这些,好像确实一直还挺忠诚,在明亡之前也没有复叛。。。

是因为洪承畴眼光准?还是他运气好?

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以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代替陈奇瑜,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军事统帅。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

注:洪承畴对付各路农民军卓有成效,他在哪里农民军就躲着,而是流窜到其他相邻省份去。。。

崇祯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给了洪承畴更大的权限。。。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农民军见势不妙,张献忠,高迎祥等巨寇奔还陕西,在剿贼过程中,明军取得不少战果,自己也损失不少。副将艾万年、柳国镇战死,曹文诏也在宁州乘胜追击遇伏,兵败自杀。

后因洪承畴统辖太广,难以兼顾,于是以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调来的明军,而洪承畴则专管关内兵。正当剿贼的紧要关头,发生了丙子之变,清军入塞,破昌平等16城,崇祯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

注:仔细看一下明末的大事记,就会发现每次农民军快被剿灭时,清军就开始入关劫掠。。。

完全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

当然,商量大约是没有的,大概率是皇太极的主动行动,就是根据农民军的发展情况,来安排清军的入寇时间,地点和规模。。。

皇太极这个人,是很毒辣的,是明朝最阴险的敌人。。。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帝任命熊文灿为六省总理,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十余座,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被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

注:熊文灿的这个任命,其实很能说明崇祯和当时主管军事的杨嗣昌的想法,或者说期望。。。

熊文灿的成名作是招降了郑芝龙这个大海盗,不但招降,还用得挺得心应手。。。

所以,重用熊文灿,无非是想他发挥自己的长处,招降了农民军,然后再把他们利用起来。。。

只能说崇祯和杨嗣昌想得太美好了,而熊文灿又太天真了。。。

他以为感化郑芝龙全因他的个人魅力,其实郑芝龙能投降并且合作,是因为拿到了巨大的海贸利益。。。张献忠,罗汝才啥也没拿到,凭啥要全听你熊文灿的?

张献忠,罗汝才复叛,熊文灿就倒了大霉。。。杨嗣昌也吃了瓜落。。。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再次被洪承畴麾下的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原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注:李自成一辈子有几个苦主,孙传庭算一个,洪承畴也算一个。。。

这次潼关南原之战,完全是被洪孙给算计好的,把李自成赶到了预设的战场,然后伏兵四起,把李自成几乎打到全军覆没。。。

不过李自成也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只剩下了18骑,还是能东山再起。。。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发生戊寅之变,清军分两路南下,京师戒严。明廷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勤王,与孙传庭率军入卫。洪承畴获准入京觐见崇祯帝。

注: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套路,农民军主力最危急的时候,清军就开始入寇。。。

这次皇太极又成功了,农民军最大的威胁洪承畴,孙传庭被调走勤王。。。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蓟辽总督)。

注:蓟辽总督这活,相当不好干,前后几任,要么被撤职关起来,要么被杀头。。。这也很容易理解,蓟辽是对抗东虏的第一线,蓟辽总督自然就是第一责任人,大明根本打不过东虏,蓟辽总督当然也得不到好。。。

崇祯大约是对洪承畴有相当大的期望。。。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确立了筑城义州并在此屯田以围困锦州的方针,四月,崇祯帝命洪承畴陈述应对之策,洪承畴认为”奴屯锦、义之间,将为持久之计”,故“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后可以守其战”,并拟部署吴三桂、刘肇基官兵一万分驻于松山、杏山之内,以他所部官兵一万五千四百出镇于前屯卫、中后所之间,以驻防蓟州官兵一万六干仍分布于中协四路、东协、冷口、两协墙路之界.以朱国栋驻山海关,以马科出中后所、前屯卫。兵部对此方略极表称赞,将洪承畴比作韩琦、范仲淹。略微调整后,崇祯帝批准了这个方略,洪承畴遂于五月出山海关,与围困锦州的清军对峙,在多次出击中互有胜负。

注:皇太极围困锦州,打的主意就是要围城打援。。。

可是锦州是关宁锦防线的要点,锦州里面还有上万的关宁军精锐,明军不得不救。。。

按照洪承畴的思路,只能是大军到齐之后,平推过去,其他方法在他看来都是浪战,是没有胜机的。。。

问题是,在崇祯看来,你洪承畴也同意锦州必须救,又拖拖拉拉说什么大军没有准备好,你是不是畏战避战?另外十几万大军每天的粮草消耗,明朝也担不起了,所以崇祯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驻扎宁远的洪承畴再次奏请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各率所部来援,加上其麾下本来就有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白广恩,共计八总兵。三月下旬,锦州外城陷落,形势岌岌可危。

此后几个月,明军也屡次出击,取得小胜。洪承畴主张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徐徐逼近锦州,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陈一面力劝崇祯帝接受其主张,一面派亲信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及马绍愉等到前线催促洪承畴进兵速战。

崇祯帝本来倾向洪承畴的策略,终于在七月改变态度,同意了陈新甲所主张的速战速决的方针。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其麾下八总兵十三万人中,六万人由他亲自率领先行,其余后继。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畴抵达集结地松山城。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得知明援兵已到,便亲率十二万大军从盛京赶来,部署在明军的南面。从二十一日到二十六日的决战中,明军大败,洪承畴及没有突围的两名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及辽东巡抚丘民仰等被困在松山城内。

注:锦州被围困差不多2年,守将祖大寿虽然非常狼狈,但仍然在坚守,并没有放弃。如果来援明军坚持之前的策略,继续和清军耗着,到底谁先顶不住还说不好。。。当然,明军最多也就能争取个不胜不败的结局。。。

崇祯顶不住,洪承畴也只能硬着头皮决战,结果也如他所预料,没啥悬念。。。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洪承畴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击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成德暗通清军,二月十八日夜,清军应邀夜攻。次日晨,松山城破,洪承畴等文武官员被俘,除了献城的夏成德及洪承畴、祖大乐两人外,其他明朝官员全部被就地处决。洪承畴被俘后二十天,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出降。四月,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关宁锦防线中的锦州一段防线从此不复存在。

注:援军除了溃逃的那几个总兵,基本全灭,主帅洪承畴也被清军擒获。。。

祖大寿继续硬挺了20多天,最后不得不投降清军。这也是他第二次被迫投降。。。

皇太极也真够损的,老是盯着祖大寿这一只羊使劲薅羊毛。。。

洪承畴被俘后,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意见,对洪承畴嘘寒问暖,备加关照,恩遇礼厚。洪承畴终于被皇太极的诚意所打动, 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注:据说范文程曾受命去劝降洪承畴,范文程当时是满清的吏部尚书,洪承畴对范文程开始没给好脸,而范文程则是百般忍耐,也不提招降之事,只是与他谈古论今。聊天之间,梁上落下来一些灰尘,沾在洪承畴的袍服上。洪承畴不经意间,“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也就是说,洪承畴会投降的,这个时候,他连衣服都这么爱惜,更别提自己的性命了。。。

这个传说流传颇广,还有个版本说是满清的皇太后来劝降的。。。

总之,过程如何,已经不重要,结果是洪承畴最后还是降了。。。

洪承畴被俘后,从锦州逃归的人告诉吴三桂说清军把洪承畴押往锦州城北郑亲王济尔哈朗营盘内处死,并说“洪督师临砍时,只求速死”。崇祯帝接到吴三桂的塘报,在四月十二日下旨称赞“洪承畴节烈弥笃”,并指示“速与优旌,以慰幽忠”。 洪承畴家仆陈应安等从乱军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报告了洪承畴的“殉难”始末,称洪承畴被俘后“骂贼不屈,惟西向叩头,称天王圣明,臣力已竭,死之。从来就义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注:这帮逃回来的,说洪承畴被杀也就算了,还绘声绘色,讲得和真的一样,由不得吴三桂和崇祯不信。。。

崇祯帝震悼痛哭,下令设祭坛于朝天宫前,准备亲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祯帝下旨,对洪承畴赐祭九坛,设立祠堂,议定谥号。他临轩垂泣,说:“我不曾救得承畴。”负责恤典的礼部侍郎王锡衮提醒道:“因关外诸逃将塘报游移,并无确据,其意恐以抗节之忠,形其偷生之丑,以惑兵部。臣两次行咨兵部,俱不回复。”后来崇祯帝听说洪承畴降清的消息,取消亲祭议谥,并将正阳门内关帝庙中供奉洪承畴牌位的祠堂改为供奉观音。

注:洪承畴这事,对于崇祯的打击太大。。。

洪承畴慷慨就义,是崇祯皇帝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了,现在,连这根稻草都破灭了。。。

可怜的崇祯。。。从此以后,崇祯再也没有为死难的大臣安排祭祀抚恤啥的。。。

到孙传庭阵亡,崇祯还在要求反复确认消息是否属实。。。生怕是再闹出什么笑话。。。

洪承畴降清后,清太宗命隶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中,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注:皇太极是满清高层之中最有韬略的选手,没有之一,他大约在洪承畴身上看到了同类的影子,因此对于洪承畴十分忌惮。。。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畴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发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派洪承畴取代多铎,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

注:洪承畴在满清被重用,是从多尔衮时代开始的。。。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顺治小皇帝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剃发令是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之后的昏招,本来是大好局面,差点被多尔衮弄崩盘,洪承畴临危受命,给多尔衮擦屁股。。。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因此得罪了一批被外转或外调甚至降黜的朝官。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上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注:这事的背景早年投降的北方汉人,和后来投降的南方汉人在进行党争。。。洪承畴是南方汉人的代表之一,也是北方汉人高官们攻击的靶子。。。

话说洪的母亲相当长寿,这时洪已经60岁了,母亲还在北京和福建两地往返。。。

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李定国所率领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在云、贵归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现新高潮。五月,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清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此时洪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孙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岳阳),为洪承畴设伏所败,撤回贵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永历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内战中失败,穷蹙请降。九月,清兵各路会师入云南。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上疏建议留兵驻镇,于是顺治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

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嗣位。此时洪承畴已69岁,仍任大学士,遂于五月疏乞休致。议政王大臣会议几经讨论后同意,并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注:给洪承畴的封赏一般般,谥号文襄倒是非常不错。。。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