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玄烨,八岁继位,在位61年,他开创了一个盛世,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声名远扬世界,今天我们走进康熙大帝,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1654年5月4日,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里,17岁的顺治帝喜添第三个皇子,这个皇子起名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帝虽然生来就贵为皇子,但是他的童年却充满了不幸,当时世居山林的满洲人到中原后,容易感染痘症,就是天花,没有特效药,死亡率高。
为了避痘,玄烨从皇宫搬出,住到皇宫西墙外的一处宅院里,身边只有乳母、宫女和太监陪伴,但他还是在三四岁的时候出天花,全靠自身的抵抗力和保姆太监的悉心照料,才逃过一劫,经历了生死的磨难。
康熙的童年没有得到父亲顺治帝的关爱,康熙2岁时,顺治热恋董鄂妃,3岁时,董鄂妃入宫,一年后生下皇四弟,被顺治视为“第一子”,预示着这个皇子将来会继承皇位,康熙5岁时,皇四弟夭折,顺治帝和董鄂妃悲痛欲绝,7岁时,董鄂妃病逝,顺治帝悲伤过度,先是要自杀,后又要出家,不久又患重病。
在康熙八年皇子生活中,没有得到顺治帝的关爱与教育。
但这些并没有对康熙的成长产生影响,他5岁开始读书写字,不仅学习满文、蒙古文,还学习汉文,他从小就意志坚强,耐性过人,为以后登基治国打下了基础。
1661年,顺治帝驾崩了,顺治帝在病危的时候,和母亲孝庄太后商量继承人的问题。
顺治帝的意见是让兄弟继位,因为他的6个皇子中最大的才9岁,他自己6岁继位,之后多尔衮专政,朝廷大权旁落,有亲身经历,不想悲剧重演。
太后的意见是子继父位,当立皇子,其他宗室的意见也是立皇子,以平衡宗室关系,避免冲突。
最后,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统一了意见,选择了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玄烨在几个皇子中年龄稍大,天资聪颖,又出过天花,无疑是最合适的。
但是毕竟康熙年纪还很小,需要辅政大臣,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吸取了前朝教训,采用大臣辅政,同时为了避免一人专权,他们给康熙选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联合辅政,以互相牵制。
这段时间,军国大事、六部的奏报等等主要由辅政大臣裁决,康熙帝主要就是读书、学习。
1667年,玄烨14岁,索尼援引顺治帝14岁亲政的先例,上疏请求康熙帝亲政,于是康熙举行了亲政大典,开始亲政。
在康熙朝初期,四大辅政大臣尚能同心协力,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康熙亲政后,鳌拜罗列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请求将其凌迟处死。
康熙帝坚决不允,鳌拜一连七日强奏,准备胁迫康熙帝同意,最后矫旨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全部处死。
之后,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病故,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他性格软弱,而鳌拜性格张扬,骄纵,逐渐专权。
鳌拜越来越跋扈,目无君主,同康熙帝的矛盾逐渐激化,而康熙帝皇权旁落,决定铲除鳌拜势力。
鳌拜作为四朝元老,手中掌握重兵,党羽遍布,不能采取强硬手段,需要智取。
康熙擒捕鳌拜没用禁军,他在宫中组织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每天演习“布库”游戏,就是摔跤,对鳌拜也不避讳,这时康熙仅仅16岁,鳌拜也没在意,以为是少年康熙的游戏。
一天,康熙召鳌拜到内廷观看“布库”游戏,在鳌拜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命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鳌拜集团彻底覆灭,康熙帝扫清了亲政路上的障碍。
三藩问题,是康熙亲政遇到的第一次大的挑战,三藩问题缘起自皇太极,当时有三个明朝的汉官投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皇太极非常高兴,封他们为王。
后来,吴三桂又投降了多尔衮,被封为平西王,这四王的军队还由他们统领,相对独立,他们在后来与农民军和南明作战过程中立下了战功,也发展了实力。
1652年,镇守桂林的孔有德城陷自杀,这样四王就剩下了三王,1654年,顺治帝开始封建三藩,到1660年,三藩格局形成,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镇守福建。
封藩之后,三藩拥兵自重,私自铸钱,逐渐成了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吴三桂甚至私自选派官员,与朝廷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康熙帝擒捕了鳌拜,解决了朝廷内部问题,接下来就考虑解决三藩割据问题,以强化皇权。
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书请求回辽东养老,将王爵传给儿子,康熙帝觉得削藩时机已到,就批准了,接着吴三桂和耿精忠也提出同样的请求,来试探朝廷,于是康熙下令削藩。
八月,康熙派官员前往三藩宣布撤藩令,吴三桂扣留了钦差大臣,杀掉巡抚,起兵反叛,仅三个月就接连攻陷长沙、衡州、岳州等地。
另外两藩,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起兵响应,另有一些汉族将领也起兵响应。
外有三藩起兵反叛,京城又发生了大地震,在这种困难的局面面前,年仅二十多岁的康熙帝表现出了难得的镇静。
他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将留居京城的吴三桂之子、之孙处死,坚定了削藩的决心,然后康熙亲自指挥平定叛乱。
康熙将吴三桂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下诏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吴三桂,并宣布对吴三桂的旧部,只要不参与叛乱,均既往不咎。
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八月,吴三桂暴亡,其孙吴世璠继位,但是大势已去。
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经过八年平叛战争,康熙帝终于平定了叛乱。
平定吴三桂之后,又将耿精忠诱到北京,逮捕处死,撤掉福建之藩,又秘密擒拿了广东的尚之信,取得了削平三藩的完全胜利。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中国台湾,占领了南部的赤嵌,两年后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北部的基隆,后来,荷兰人赶走了西班牙人,独占中国台湾。
1661年,郑成功经过八个月奋战,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结束了荷兰对中国台湾38年的统治。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病死,儿子郑经继位,继续割据台湾,与清朝对抗。
清廷对郑氏一直以抚为主,多次谈判,后来清廷派施琅征讨,遇上台风,无功而返。
1681年,郑经去世,他的宠臣冯锡范杀掉郑经长子,拥立12岁的次子郑克塽,郑克塽年幼,大权旁落。
这给康熙帝提供了统一台湾的良机,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也更加成熟坚定。
康熙帝当机立断,起用施琅为水师提督、总兵官,进兵台湾。
1683年六月,施琅率领2万水师,230多艘战船,向澎湖进发,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海战,此一战清军300多人战死,郑军损伤一万多人,清军取得澎湖海战大捷。
台湾失去了屏障,郑克塽召集部下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投降,康熙帝统一了台湾。
之后,康熙又在台湾设置府县,派军队驻防,实行科举,发展经济。
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康熙帝将战略目光放到了东北。
从顺治帝时期,清军入关之后,中原战乱不断,清军兵力南下,导致了东北地区防务空虚,给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俄军翻越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流域,侵占土地,抢劫杀害部民,这是康熙帝不能容忍的。
康熙帝一面同俄方交涉,一面进行战斗准备,他曾三次东巡,了解敌情,建立黑龙江城,设立黑龙江将军。
1685年四月,康熙帝派两千多军队,分水陆两军向雅克萨城进攻,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俄军投降,撤出雅克萨城。
但是,清军没有留军驻守,而是毁城撤军了,俄军撤到尼不楚,侦查得知清军撤离,又重新侵占雅克萨。
1686年,康熙帝派黑龙江将军再攻雅克萨城,清军围城,俄军水断粮绝。
康熙帝在武力攻打的同时,还着手和平谈判解决边境问题,给沙皇彼得大帝发去了和平谈判的咨文,彼得大帝鉴于俄军军事失利,而且俄军战略重点在西方,就同意了谈判的建议。
最后,在尼不楚签订了《尼不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土地,归中国所有。
《尼不楚条约》是在平等条件下签订的边界划分条约,签订后,东北地区边疆安定。
之后康熙帝又开始解决蒙古问题,三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叛乱,扩大巩固了边疆,另外,康熙帝还两度派兵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驻扎军队,册封班禅,稳定局面,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权。
1722年十月,康熙帝去北京南苑打猎,十一月初因为身体不适,回到畅春园修养,同月的冬至日,要举行天坛祭天大典,康熙帝因为生病不能亲自前往,就命皇四子胤禛代替前往祭祀。
这月的十三日凌晨,康熙帝病情突然加重,到晚上因病重不治去世了,享年69岁。
康熙帝留给后世的无疑是一个盛世,他治下的疆域北起库页岛、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到大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西到帕米尔高原,西南到喜马拉雅山,南到曾母暗沙,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这是康熙帝的功绩。
康熙帝还非常重视农事,以农为本,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停止圈地、奖励垦荒、减免田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但是,康熙开创了清朝文字狱先例,使士人活跃的思想受到打击。
康熙帝还六次南巡,视察河务漕运,促进满汉文化交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他每次出巡,兴师动众,地方招待也费用很高,造成了铺张浪费。
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既了解西方科学文化,又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君主,但他对科学技术也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没有形成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
但不管怎么说康熙帝治下的清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多民族协和,其文治武功、其历史功绩,都可谓千年一帝,无愧康熙大帝之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