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9:04:19    

从小书馆到大学校园,从古籍中到课本里,曾巩的名字无处不在。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地位崇高。可是,当提及他的具体事迹和作品时,却常常让人感到陌生。那位风华绝代的文坛领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是否只是沧桑岁月中的一抹轻烟散尽?还是当年确有过不朽的光辉璀璨?

江西南丰,乃一书香世族。曾巩出生于此,肩不轻狂的儒门风范自是家传的。其父曾易占以进士之资,为官过一任知县,却因欺压百姓而遭免职;祖父曾致尧亦为进士出身,被封"密国公"。可谓世代儒宗,门阀显赫。

然而命运多舛,曾巩一家很快陷入贫困。他幼年失学,青年时期东躲西藏,挨家沽酒为生。怀才不遇,暗自汲汲。青春年少,理应桀骜不驯、锐意冠绝一时,曾巩却在贫困的阴影下,几乎失去了读书立身的希望。

转机来自于他热心的老师。曾巩二十岁时受杭州知州范仲淹资助,得以购置田产,重操旧业。从此,他兄弟几人白天从事农耕,夜间勤求书斋,聚焦儒学经典和诗文创作。身陷贫寒,曾巩仍不忘立志,咬定青云,一路斯文含辛。

后来,曾巩携同门师友,齐赴京城,一举中进士及第。这场科举,被视为"星光闪耀"的一届,同时中试的还有苏轼、苏辙、曾布等文坛巨擘。可谓"一门六进士",平生憾事遂一扫而空。

功名加身后,曾巩未像寻常人那般骄纵一时。相反,他诚朴谦逊,淡泊名利。著有诗云:"身怀珍密受盎箧,他日凌烟对绮蓥。"自我期勉,定能在文坛上分徽芳。年少时困守贫贱,意气却未曾被扑残。

科举高中之后,曾巩很快步入仕途。开篇便是知州任上的佳绩,体现了他为政一身正气。越州大旱,曾巩闻知后立即行动,先是周济灾民,次则贷粮复产,使民众在灾情过后很快重拾生计。如此敦亲睦里、勤恳为民,令当地黎民安居乐业。

齐州任上,曾巩同样施政有为。当地流寇盘踞已久,屡经官兵围剿无果。曾巩到任后,先是悉心调查地形和盗匪阵脚,再沿用"红棍"制度,鼓励民力同防。他又颁布自新赏惩条例,罗织疏导层层深入。最终攻心并重,流寇自绥于治。

曾巩虽秉公无私,却也难免遭谩骂非议。他在齐州时,执意整饬纨绔子弟,禁止他们横行乡野欺压良民。此事震惊朝野,很快便有权贵子弟纷纷控诉曾巩"苛刻无理"。朝廷只得将他调任滁州,远离咄咄逼人之辈。

曾巩在这一时期亦提出改革新政,遭遇阻力重重。他主张节俭朝纲,裁汰僧徒,修律例,以解民困。提议虽合情合理,但难免触及既得利益者的权力核心。朝野上下反响缓慢,最终曾巩的变革构想未能全面推行。

然而,曾巩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文坛上的杰出成就。当时盛行骈体文风艰涩晦澀,而曾巩笔力纯熟,作品行文简练流畅,蕴含浓厚儒家情操,别树一格。他的代表作有《谏院书铎》《上补廷尉书》等。这些文字虽谈时事、评政治,却不啰唆空洞,字字千钧。

朱熹曾盛赞曾巩"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家未有至于斯。"此语虽有过誉之嫌,却也道出曾巩在文坛的超然地位。他一生著述等身,宦游沉浮,造诣颇深。是可谓儒林盘古,文章巨匠。

曾巩不仅是一位文坛巨擘,更是一位惊人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在为官期间,施政有方,造福一方。

在杭州任上,曾巩亲力亲为,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他视民如子女,真心实意关怀百姓疾苦。当时杭州水患频仍,民不聊生。曾巩组织民力,大规模治理河渠,挖浚河道,加固堤岸,使杭城免于洪涝之苦。他还大力整顿当地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为民除害。

任知州期间,曾巩更是施行了持久有效的惠民良法。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农民恃者财本"。在杭州任上,他曾减免农税,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在明州,则是下令禁止囤积粮食,维护粮食正常流通。这些做法无一不是为了扶植农业,造福广大农民。

曾巩在任上,对社会弊端也坚决予以肃清。他执法务期公正无私,绝不徇私舞弊。明州一任,他就大刀阔斧整饬吏治,严惩贪污受贿。朝野震惊,谓之"矫正纷纭"。但曾巩恪守公平正义,毫不退缩。他认为,唯有从上至下一股肃正风气,社会才能祛邪扬善。

曾巩在现任期间,也颇有远见卓识。他非常关注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多有建树。在任浙东转运使时,他就督办了钱塘江、新安江的大规模疏浚工程,有效遏制了水患。后任四川宰相,他复提出要兴修疏浚,并设立河工署以专司水利。这与后世的衙门职能颇为相似。

曾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儒家理论大师。他在治学修身之道上,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曾巩主张"蓄德而能文"。他认为,修身立德是为学之本,文章只是德行的外在表现。一味追求艺术修养而忽视内在品德,是本末倒置。他自勉"收拾残桷,勉强护范"。言下之意,就是要以德为先,文以载道,内外兼修。

在修养过程中,曾巩强调"内成德化"。他反对单纯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规训来约束人的品性,而主张从内心深处去涵养和培育品德。"譬如种树,上为之润泽,中为之浚牖,下为之钻植,内外同时施为,方可就绿荫而成蔚"。这种修身之法,显然更高明一筹。

曾巩在政治理论上,也有许多睿智之见。他认为,合理的制度才是良治的基石,君主专断无法持久。他在《上补廷尉书》中就写道:"法家之治天下,若决渎不行,是孤陋寡闻,非有裕之道也"。这种观点,与后世革礼主张的精神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曾巩还积极推行教育和扶助穷人。他任浙东转运使时,曾下令在乡里设书院,兴办教育。后来到四川任相,又下令设置常平仓,为贫民积谷防凶。可谓知有祸福,为民祈祷。

曾巩一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在诗文理论和创作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曾巩的诗作风格纯熟朴实,思想内涵儒雅深邃。他的代表作有《渔家傲》《江雪》《赠张舍人》等,无不反映出他那种"质朴流贯"的文风。同时,曾巩也倡导诗歌创作要"托天然于云霓"和"托真理于妍美",主张注重诗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在古文创作方面,曾巩作品更是赞誉赫赫,被后人奉为经典。他重视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主张 "文以载道"。《上补廷尉书》《谏院书铎》等篇,无不字字千钧,警世为民。朱熹盛赞曾巩"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家未有至于斯。"可见曾巩在古文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曾巩对文学理论研究也有重大贡献。他提出"蓄德而能文"的学术命题,主张修身立德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同时也提出了"托天然于云霓,托真理于妍美"的文艺观,影响深远。这些理论洞见对后世文坛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制度建设上,曾巩也颇有远见卓识。他曾提议立"三书房",主张文官应博学多闻,掌握经史子集之大旨,并有才干分别采编。他又主张文学考试应改革科目,增加"策"、"笺"、"奏"等实用类别,这与后世八股文的考试形式相类似,被后人沿袭了数百年。

曾巩自己在遗制立制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以古文家自居,对汉唐文风用力甚深,开创了一种新的古文体,被称为"曾氏体"。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沿袭前人,别树新风"的诗论,倡导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总之,曾巩作为文坛泰斗,在理论研究、文学创作和制度建设等领域均孜孜以求,成就卓著。其诗文著述,流芳千古。后世文人骚客,无不钦慕仰效,可谓文学恩师,泽被后学无垠矣。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