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玲 x 澎湃问吧
公元960年,赵匡胤,一个在五代乱世中凭借军功脱颖而出的年轻军官,成为宋朝开国之君。没有他的布局和冒险一搏,不会有大宋的建立;没有他以“杯酒释兵权”结束武人乱政、以政治智慧平定叛乱,宋朝也许就是短命的“第六代”王朝。从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传奇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开启的文人政治先河,如何影响北宋后来的发展?本期澎湃问吧邀请吉林大学中国史系蒋金玲教授,聊聊赵匡胤的一生和北宋开国史。
从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
@薄荷蛋壳:赵匡胤家境好吗?他如何在军营中一步步收获人心?
蒋金玲:赵匡胤的高祖赵朓当过唐朝永清、幽都县令,官六品左右;曾祖赵珽,累官至御史中丞,为唐朝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的二把手,官正四品下;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幽州刺史,官正四品至从三品。可见从其高祖到祖父,赵氏家族是世代簪缨,且实现了官品的三连跳,从低中级官员晋升为高级官员。但其父亲赵弘殷不过是禁军中的一个普通中级军官。可以说,家世对赵匡胤的成功没有什么匡扶作用,赵匡胤是依靠自己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赵匡胤做战勇猛、屡立战功,受到柴荣的赏识,953年柴荣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管理后周首都开封府的骑兵,此职位不可谓不重要,从此,赵匡胤成了柴荣的左膀右臂。954年,柴荣一即帝位,就把赵匡胤调到中央禁军,成为了禁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这一年,在事关后周生死存亡的高平之战中,赵匡胤力挽狂澜锋芒初露,战后,柴荣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进入了后周高级将领的行列。高平之战后,柴荣让赵匡胤对侍卫司、殿前司两支禁军部队大力整顿,如果说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是以惊人的智勇名传周军,那么在这次整军中赵匡胤则以非凡的治军能力令人刮目相看,由于拥有了人事任免权,赵匡胤不仅在禁军中树立了威信,还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禁军之中,著名的“义社十兄弟”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为他日后黄袍加身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玫瑰色的你:赵匡胤一介武夫,为什么会开启文人政治呢?
蒋金玲:正因为赵匡胤是武人出身且黄袍加身,他才对五代乱局深有体会,对于武将深有忌惮,所以深谋远虑的他建国之后采取多种方法着意防范武将的坐大。在赵匡胤看来,文官显然有武将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文官好合作、好控制;其次,文官文化水平高,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治国治民能力;再次,重视文官,通过科举选拔治国人才,也能让国人包括武官在内,学得以忠义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从而消除潜在反叛隐患。重视科举和文官,在很大程度上推助了文官政治的诞生。
@ 一只饺子OAQ:赵匡胤如何处理后周王室?
蒋金玲:赵匡胤对后周王室是非常礼敬的,他不仅自己厚待柴氏子孙,据说他还特意立下遗训,以让后世子孙像他一样优待柴氏,即使柴氏子孙有罪,也不得加刑,纵使犯了谋逆这类滔天大罪,也只能让罪者在狱中自尽,不得像其他死刑犯那样在闹市大庭广众之下被杀,也不得连坐亲属。
内忧与外患
@仙人掌仙人球仙人剑: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为什么传位给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的“金匮之盟”真有其事吗?为什么皇太后要提出兄弟即位的动议?
蒋金玲: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由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主持订立的,约定的皇位传承顺序是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二弟赵光义继承,赵光义驾崩后,皇位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驾崩后,皇位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兄传弟的“金匮之盟”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背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五代十国乱世的政权频繁更迭,给了杜太后与赵匡胤最直接最深刻的历史教训。尤其是柴荣壮年猝死,由年仅七岁的幼主即位,赵匡胤才有机会夺得帝位。在此情况下,一国之君是否为一个成熟的、有威望和才干的领导人,与国家的存亡安危息息相关,“议立长君”就成为当时人的一大共识。
其次,五代十国时期,皇位传立中,传弟、传侄者屡见不鲜,宋朝作为紧接五代而立的一个王朝,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历史氛围的影响。
再次,基于宋朝初建、形势堪忧的现实状况。北宋开国之初,不仅四方割据,强藩军权未削,中央集权局面也尚示形成,而北方的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对新生的北宋虎视眈眈,在此内忧外患形势下,需要一位有丰富阅历及威望的君主,来承担君临天下、统一四方的重任。
因此,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五代宋初传立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会发现杜太后的“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是颇有忧患意识的明智之论。
@ 砂渍: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什么重要?赵匡胤对收复燕云十六州持什么态度?
蒋金玲:北宋之前,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防线主要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具体说来,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前七州、山后九州地区,此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北枕燕山,西拥太行山,东环渤海,是天造地设捍卫南面中原的屏障,而战国以来,各政权又依山势修建长城,并在山脉缺口处修筑居庸关、紫荆关等关隘,这些天然的崇山骏岭、浩瀚海洋,加上人工修建的长城堡垒、重关峻口等一起构成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综合防御体系,真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地。石敬瑭时期,燕云被献给辽朝。不得不说,失去燕云,是北宋在对辽关系中趋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匡胤认为燕云十六州是必须要收复的,但另一方面,赵匡胤也清晰认识到,以宋目前的实力,无法在军事上与契丹争锋,赵匡胤自己也说:“我大宋今天的劲敌,只有契丹!”武力收复无望,赵匡胤萌发了一条收复燕云的新思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宋朝初建,常年作战,赎金显然不能直接从国家财政开支拨款,赵匡胤于是把讨平的南方诸国国库里的财物集中起来,专门建一个“封桩库”加以贮藏。他对身边近臣说:“我打算攒够了五百万缗,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议用钱将燕云诸州赎回来。如果契丹不答应,我就用这些钱当军费,招募勇士,强行攻取。”赵匡胤的和平“赎买”政策,是符合宋朝国情的高明之策,既避免了与契丹发生正面冲突,得以将宋朝兵力集中到统一南方的战争中,又对将士们展示了他收复燕云的决心与承诺,鼓舞他们英勇作战,是一个两全的策略。所以,直至赵匡胤驾崩,北宋并未发动武力攻取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一生的功与过
@纸袋玫瑰:赵匡胤到底有哪些过人的功绩而备受推崇,甚至能与唐太宗并列?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宋太祖为政一直较为宽厚平和,他个人性格也是这样吗?
蒋金玲:赵匡胤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五代乱局、基本统一了中原,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创造了基本的社会基础。五代时期的皇位更迭,更多是依靠实力的较量。毋庸置疑,经过多年积累,赵匡胤身边有一大批拥护者,如此在精密策划后他才能被拥戴、黄袍加身当上皇帝。赵匡胤当皇帝后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民措施,因此很得民心。另外,赵匡胤为宋朝奠定了较稳固的统治基础,比如对武将的控制,对科举、文臣的重视等,这些都成为“祖宗家法”,是宋朝立国之本。
赵匡胤首先是个皇帝、是个政治家,他的性格自然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中是有宽厚的成分,而施仁政跟其性格确实也有点关系,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无论推行何种政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其统治,这种考虑是冷静的、理性的,而不会仅仅受性格驱动。
@DL.666:如何评价赵匡胤的功与过?
蒋金玲: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执政的17年里,基本没犯过大错,尽到了一个开国之君的职责。他的大贡献主要有二:一是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近二百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让饱经战火摧残的百姓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他虽然是靠篡位登基,但如果真的继续让后周的幼儿和寡妇治理天下,只会给更多的野心家提供机会,“五代”也就可能变成“六代”“七代”……只会带来更多的杀戮和灾难。
第二,作为“创业垂统”之君,赵匡胤奠立了宋代三百余年之基。因为对五代时期的“君弱臣强”深有感触,登基后他奉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政策,巧妙地把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作为开国帝王,他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立殿试等措施,给了文人一展平生抱负的机会。他减轻徭役,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实现了著名的“建隆之治”。他还有令人赞叹不已的人格魅力,宽仁大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
976年,赵匡胤英年早逝,年仅49岁,宋朝廷根据他的一生功过德行,定谥号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可谓实至名归。
《开国皇帝:赵匡胤》蒋金玲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刘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