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武则天对考试的贡献:武举和殿试一直延续到清朝,思想却影响至今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2:41:07    


科举偏重文官出身 武人阶层难突破

我国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确立,到唐朝初期已日趋完善。科举为人才提供了一条升迁通道,也广泛吸纳了社会精英。但是,科举的重心在文试,武人想要通过此途径进入仕途,往往难以突破门阀士族的壁垒。

“我唐家三百年,攻战必有奇功”,唐朝的辉煌战功有目共睹。但讽刺的是,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回朝后往往只能沦为闲散官员,即使出任一两个闲职,也难以通过科举进入政治核心圈层。这使许多武人心生不满,甚至酿成叛乱。

当然,唐朝统治者也明白武将的重要性。但科举制本身的文官偏重,加上防微杜渐的心理,让统治者不愿轻易打破既有框架,开设武举。唐太宗在位时,曾临时设立过察举、品官等制度,来选拔具有军事才能的人。但这并未形成常态化的选拔机制。

武则天力排众议 开创武举殿试

公元684年,在位仅4年的武则天做出了一个令当时舆论议论纷纷的决定——开创武举制度,专门选拔适合武职的人才。

此时的武则天,正面临权力合法性的质疑。她出身武家,夺得帝位,将国号由唐改周,触碰了士大夫阶层敏感的神经。宗室之间也强烈的种种争端。许多大臣对她执政的合法性怀有异议。

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开创武举,遭到不少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军权对皇帝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武举势必会授权给一批武将掌控军队,这对武则天的统治存在隐患。

但是,武则天直觉敏锐地认识到,当前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不足。多次征讨叛乱以及对外用兵均告失败,正是人才匮乏的结果。为巩固统治,武则天必须招揽更多优秀武将。于是她排除众议,坚决开创武举制度。

为确保这批武举人对自己忠心耿耿,武则天还专门添加了“殿试”这一环节。所有武举人必须亲自在皇宫的太极殿接受武则天本人的考核,才能正式取得武官资格。

院落弥漫忧虑之气 选拔军官迫在眉睫

武则天在位之初,便派人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包括察举、九品中正制在内的多项举措,都在招揽和发掘可用之才。可即便如此,仍未能彻底缓解人才荒的局面。

皇宫中弥漫着一股忧虑之气。此时的武则天正值壮年,认真处理朝政,但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额头。

“陛下辛苦了。”侍女小心翼翼地为武则天擦拭汗水,生怕惹恼了这个功绩盖世的女帝。

武则天深吸一口气,挥手示意侍女退下。她需要静一静。

几次征討反叛势力和外患的失败使武则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贞观年间的国力鼎盛已成云烟,面对接二连三的叛乱和外患,现有的武将足以支持大局?

武则天需要人才,尤其是优秀的武将。不仅要镇压叛乱,更要率军北伐,重新树立她的威信。

她终于下定决心——开创武举,不管舆论如何反对,都要尽快采取行动。

李氏宗亲频频谋叛 忠心军官屡遭猜忌

武则天夺取帝位,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正统地位,李氏宗室对此恨之入骨。他们频频发动叛乱,意图复辟唐朝。

李重盈、李宽、李易简等相继发难,虽很快被平定,但令武则天心惊胆战。她强力仰赖的一批忠心军官,如程务挺、黑齿常之,也因为这股猜忌逐渐遭到冷落和杀害。

一方面,武官系统的空缺导致军力削弱;另一方面,武则天对现有武将的猜忌也使军队忠诚度下降。这进一步激化了选拔新军官的迫切性。

此时传来更糟糕的消息:契丹联合铁勒进犯河北,并伺机觊觎关中。如果不尽快补充战力,后果不堪设想。

武则天意识到,通过武举选拔忠心耿耿的新军官,已刻不容缓。

边关来信急报频传 匮乏人才现实犹在

武则天第一次痛彻感受到人才荒对国家的危害,是在696年。

当年,营州契丹都督李进忠率边军反叛,占据幽州。武则天派出二十八名大将率军征讨,可五月出兵,八月就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回来。

此役的失败直接导致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一度威胁到京师长安。情势危急之时,武则天将希望寄托在了被废的李旦身上,重新起用他率军抵御契丹。最终契丹退兵,长安才得以保全。

然而,这场危机同时也令武则天看清了一个现实——现有的武将队伍严重不足,匮乏人才已成绝境。

此后,营州、河北等地频频传来边境告急的奏报。奚族、契丹联合突袭,边境防务空虚。武则天在批阅奏报时,不禁叹道:“朕手无鲜血刃,引领群蕃是艰难啊!”

开设武举,迫在眉睫。

武举殿试锣鼓初鸣 新旧力量角力展开

公元684年冬,太极殿内锣鼓声阵阵。武则天亲自主持第一届武举殿试。

殿试通过了的武举人将授予武官职位,直接成为皇帝麾下的心腹之才。这是向武家子弟敞开的一扇大门,也将冲击原有的官场格局。

在场的老臣们神情复杂。他们大多反对开武举,担心军权旁落。其中以来俊臣和司马承祯的脸色最为难看。两个人交换了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

另一方面,殿外传来了轻快的锣鼓声。一群年轻武将面带笑容鱼贯入殿,准备接受武则天的亲自点拨。

“殿试果真刁钻,陛下神机妙算。”郭子仪笑道。他和几个朋友击掌庆贺,都从殿试中脱颖而出。

“恭喜各位武状元!”武则天亲切说道,“朕期待你们的才能,共创武功!”

武举殿试拉开了序幕。新老力量的碰撞,正在悄然展开。

殿试武状元诞生记 郭子仪冉冉升起

690年,郭子仪通过殿试夺得武举第一。这标志着武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殿试前,郭子仪就以出众的武艺闻名军中。他曾随父亲郭待封西征吐蕃,立下赫赫战功。

殿试那天,郭子仪表现异常出色。他先是轻松折断三支沉重长矛,证明了过人的臂力。接着在射箭场上,连中九环红心。最后以稳定的马术和卓绝的剑法,赢得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武则天看着眼前这个飒爽英姿的青年,眼中闪过一丝喜悦。终于,找到可以托付军权的新人了。

“朕很欣赏你,今后要好好辅佐朕。”武则天亲手为郭子仪穿上武官服,并任命他为殿前司马,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

此后,郭子仪屡建奇功。他先后平定奚族反叛,大破吐蕃,为武则天消除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在十余年后的唐玄宗时期,郭子仪以寡击众,力挽狂澜,终于击溃了安史之乱的叛军,功不可没。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