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宋襄公,说到他咱们就不得不先说下这宋国的起源。想当初武王伐纣成功,为了表现周的宅心仁厚,同时也听取了周公“以殷治殷”的政策,在早期的分封中,武王就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殷地,以统治殷商旧民。当然,周尽管这样对武庚,但是毕竟周对武庚来说也还是有杀父灭国的仇恨,武庚若是真的死心塌地的对待周倒也是不符合逻辑,为了防止武庚谋反,武王还在武庚的殷地周围册封了管叔、蔡叔和霍叔用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但是在我们讲春秋五霸的背景的时候我们就说道,周武王仅仅在位三年就驾崩,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涉政引起了多路诸侯的不满,而其中就包含管叔和蔡叔,武庚见值此动荡之时有些可乘之机,就联合管叔蔡叔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关于“三监之乱”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来说,反正这场叛乱最终被周公领兵平定,而且在此之后再无殷地的武庚。但是周并没有因此而让商族退出诸侯之列,周公在武庚之后,将纣王的叔叔微子启封到宋地,而且被封为公爵,这里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公爵呢?还不是为之后埋下个伏笔。宋虽说出身旧贵族,但是在宋国建立以后还是非常支持周王室的统治的,而周王室也是对宋礼遇有加。
而宋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实力也不是特别出众的诸侯国实际上在很多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关键性节点还均有参与且有所作为。因此宋虽不是大国,但是爵位够高,影响力也不小,这也为之后宋襄公的行为埋下了伏笔。当宋的国君之位传到第二十代的时候,宋襄公就以宋的国君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宋襄公继位早期就给我们表现了些不一样的姿态,首先继位之前想要让位于自己的庶兄夷母,留下了让国之美的佳话。等到继位后,任用夷目为相,兄弟俩齐心协力也算是把宋国经营的红红火火。适逢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宋襄公积极参加,而且在会盟大会上齐桓公还将自己的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这嘱托就是他日如果齐国出现内乱,宋襄公要帮助太子昭稳定局势,成功继位。可能作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是真的有些先见之明,晚年的桓公已经不再有当年谋求称霸时的雄心壮志,管仲过世后重用小人,气走了鲍叔牙。而小人就是小人,自私自利没有道德准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待到齐桓公晚年无力再去控制齐国朝政时,当年对齐桓公无限谄媚的小人们不再关注齐桓公的安危而是为自己的将来做考虑,纷纷拥立各自支持的公子,谋求他日的前程。可怜春秋首霸,病重在床而无人问津,活活饿死被发现时已是蛆虫满身,其结局何其凄凉。
而此时的齐太子昭并未被拥立为王,取而代之的是齐公子无亏。太子昭未能继位,自知在齐国可就是危机四伏了,好在齐桓公之前和宋国有过约定,宋襄公便收留了太子昭。由于之前宋襄公与齐桓公有过约定,要帮助太子昭继位,但是宋自知国力弱小无力与其抗衡,于是在周襄王十年,各路诸侯都收到了宋襄公的号令,请他们共同帮助太子昭回国继位。原本看来是重信重义之举,但是各国的反应让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什么叫做位卑言轻,宋襄公虽为一国国君,但是宋的实力真不足以号令诸侯,说实在的此时如果宋看清这一事实,在之后停止自己不知深浅的行为,可能宋襄公留在这个世上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感觉了。好吧,宋虽然实力弱,但是毕竟在春秋各路诸侯中也不是最差的那个,宋的号令还是得到了卫国、曹国、建国三国的追随,而这善意之举又无意中加速了之后的乌龙事件。宋襄公见有三国支持自己,便领着四国军队拥立太子昭回齐,而齐国的贵族们一是同情太子昭原为太子却被无亏赶走,二是确实不知此时太子昭所带来的斯国联军实力深浅,便杀掉了无亏和刁竖,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太子昭回国,太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齐孝公。宋国实力虽然不济,但是却帮助当时在春秋实力数一数二的齐国国君复位,一时间也算是有了些名气。
此时的名气对宋襄公来说确实是一个大大的激励,激励到让宋襄公想了些原本他不应该考虑的问题。齐桓公过世之后,一时间各路诸侯缺少一个可以号令群雄的霸主,而帮助齐国国君复位的宋襄公就觉得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和这个位置咋就那么匹配呢?于是宋襄公也想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于盂地,但是小国就是小国,怎可能如齐桓公那样一呼百应?为了防止自己的会盟含金量不够,宋襄公总还是要邀请些大国国君参加,首先宋很有信心能参加的自然就是齐国国君齐孝公,毕竟他那国君之位就是宋襄公帮助恢复的;其次宋也很有信心能请到楚国的国君,毕竟在当时楚国一则被称为蛮夷,二则楚虽地广,但是其爵位才是一侯爵,与宋襄公的公爵可是实实在在差了一级呢,邀请你来那可是给你面子,你怎么好意思不来呢?会盟如期而至,各路小诸侯自然及时到场,齐孝公和楚成王也确实给了宋襄公面子,看起来宋襄公称霸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国力的差距注定了宋襄公的盂地之盟就是一个笑话。在盂地之盟开始之前,公子目夷就向宋襄公建议多多的在盂地安排些兵士,毕竟这次会盟中有是敌是友身份尚不明确的楚国参加,而楚国行事也与中原各国颇为不同,真要是楚国搞些事情,也不至于搞得局面太难看。但是此时的宋襄公哪里听得了这建议,他认为自己的会盟就是自己称霸的开始,诸侯们既然愿意来会盟那肯定是被自己的仁义之举震慑,怎么可能去做那背信弃义的不仁不义的举动呢?
而自己如果要是在会盟之地安排兵士,那不也是对于前来会盟诸侯的侮辱?于是就以“此次会盟大家都不带军队是我们宋国提出来的,与楚人已经约好了,怎能不守信用呢?”为借口,拒绝了在会盟地点周围埋伏兵士的建议。可以说宋襄公最后一点儿挽回面子的机会也因为自己的顾及面子而错过的稳稳妥妥。到了会盟那天,宋襄公感觉一切都按照他的剧本在发生,齐国因为其复位有功,并没有向他发难,楚国虽是大国,地位低于我还能奈我何?可惜啊,齐国确实在这次会盟就像老老实实做一个嘉宾,毕竟欠人家一个人情应该还人家。而楚成王可不是惯孩子的人,既然宋国你这么天真,我可就得教你好好做人。楚国在会盟地点周围埋伏了大量的兵士,成功了掳走了还想做天下霸主的宋襄公,若不是鲁国的相救,怕是宋襄公以后可能就要客死楚地了。宋襄公回国之后并没有认真总结自己会盟诸侯却成了笑话的教训,而是抓紧讨伐拥立楚成王为霸主的郑国。楚国怎么可能会抛弃自己的铁粉,出兵援郑。
而宋襄公害怕此次楚国表面援郑实则攻宋,便从郑国退兵以应对楚国的危机。宋楚两军在泓水处相遇,著名的泓水之战,一触即发。这场战争实际上还未开始就已结束,毕竟宋楚两国抛开爵位不说实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是实际上宋也不是没有机会取得胜利,话说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如果宋军发起进攻,行动不便的楚军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此时宋襄公又表现出自己的贵族气质,坚决要与楚国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竞争,绝对不做任何先发制人的尝试,战机一瞬而逝,待到楚军做好了准备,列阵攻击,宋军就只有被杀戮的份儿了。最终泓水之战以楚地大胜而结束,宋襄公也因此一战受伤逃回宋国,可谓是狼狈至极,羞愧难当,未到一年,老头就上点儿火撒手人寰。就这样,春秋之中最讲究的诸侯为自己落下了帷幕。宋襄公的故事固然是个悲剧,毕竟人活在世,实力不济不丢人,若是没实力还不自知,就成了人间的笑话。但是宋襄公坚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做不义之事,似乎在这个过于功利的社会也足够耐人寻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