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24 10:28:31    

信阳——春秋时期中原古申国故地,故而简称“申”。而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也简称“申”,一申两地,何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公。

春申君·黄歇

黄歇(前?——前238年),生于信阳潢川,即周封之为的古黄国,后来族人遂以国为姓,黄族姓氏也就源出于此。黄歇是黄国贵族的后裔,因黄国被楚国所灭,黄歇也就归入楚国,为了能重振黄国昔日的辉煌,黄歇决定入仕楚国为官。

黄歇学识渊博,能力出众而受到楚顷襄王的重用,在黄歇尽心辅佐之下,楚国也是渐有起色,让这个曾经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才得已转危为安。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12县,封为春申君。

公元前241年,楚国都城由矩阳(今安徽太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彼时,春申君的封地由淮北12县改封为吴地,其家族也随之迁离黄国故城(今信阳潢川县)。

这里所说的吴地,最早指的是苏州到南京这一线(彼时的上海还没有形成),此一带为吴的核心。春秋时代吴的范围为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江东地方,以苏州为核心。

上海·黄浦江

黄歇迁徏到改封之地后广建都邑。吴地一带河流较多,地处长江三角洲入海口的南岸,受太湖多条出水口和浦江、海潮的作用下形成的泥沙堆积,大片土地荒芜和沼泽遍布,开发极为薄弱。春申君黄歇请封于此后,对这里的河流进行系统整治,“治水入江,导流入海”,解决了水患,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人们把他最先治理的河道称为黄歇浦(浦,入水口的意思),又称春申浦,也称申江,后来的上海人便取江名中的“申”,作为上海的别称,至于改称“黄浦江”那是明朝以后的事情。

今日申城立于世界大城市之巅,成为富庶之地,因为有了春申君的到来并得以良好的治理,上海也就有了“申”城的简称。

由此可见2300多年前黄氏先祖黄歇公在蛮荒之地,开疆拓土,兴修水利,疏浚水道,主持疏浚娄江、东江、吴淞江“三江”,开浚上海母亲江黄歇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与黄海、东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春申君黄歇在上海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文明和水上航运文明时代。

言归正传,当历史的轨迹回到公元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此时周王室的权威开始逐渐衰落,一些雄心勃勃的大国开始了吞并兼并他国,以实现一统天下、取代周天子地位的野心。

黄歇出生的时候,处在战国末期,中国已经从春秋五霸中走过来,战国七雄中,北方中原上演“三国分晋”,把一个大国一举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西南中国的秦楚两强并峙;加上中原地区原来就称雄称霸的齐、燕两个大国;多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经过几百年的打打杀杀,分分合合,周朝境内的众多小国逐渐淡出,齐、燕、韩、赵、魏、楚、秦,“七雄”脱颖而出。

新崛起的大国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中国呼之欲出。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年少成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战国四公子”的黄歇,不同于其他三位公子的身份,其他三位都是含着金汤勺长大的;魏国的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就是胡服骑射的那位;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他父亲田婴担任齐国国相多年。也就是说,这三位虽然也很有能力,但都有一个可拼的好爹,先天自带光环。唯独黄歇没有显赫的出身,是靠自己的才学和智慧逆袭取得的成功。

当他执政时,已处在战国时期的晚期,八百年的楚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四面楚歌成为了当时的主题,曾经的楚国已经光辉不在,只剩下一个大势已去,坐以待毙的末日黄花。但黄歇还是利用自己的能力,让楚国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公元前298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重庆东部)、黔中郡(今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当然,对于志在统一六国的秦国,自然不会然戛然而止。

根据《战国策·楚策》“庄辛论幸成臣”的记载:“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徵庄辛於赵。庄辛曰:“诺”。

公元前278年,秦昭王任用所向披靡的战神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数万人马竟然得以蹂躏楚国的心脏地带,大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随后秦军多点开花,攻破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向东攻至竟陵(今湖北潜江);人屠白起下令焚烧楚国的宗庙、以及楚国先王陵墓,将楚国1/4疆域收入秦国版图。

秦军在楚国腹地攻占诸多重镇之后,立即从国内迁徏囚徒,充实这些地方的户口,将这些地区牢牢掌控。

秦军趁胜追击,攻至北方的上蔡、陈(今河南淮阳)之地,秦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所向无敌。

在秦人锐利攻势下,楚国溃不成军,楚顷襄王携同大批贵族子弟、奴隶主被迫逃出都城,被赶至三关以北的黾塞(今信阳三关之平靖关)之外,黾塞之内三关以南被秦军所占领。一行人等逃到城阳(今信阳·长台关)才站稳脚跟,后来把城阳作为楚国避难的临时国都。

号称百万大军的楚人一溃千里。被流放再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沦陷后,政治生涯从此破灭,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自沉于汨罗江。

丢失郢都后的楚顷襄王懊悔不已,痛定思痛,从城阳出发:“亡羊补牢,从赵国请回庄辛。”公元前276年,庄辛重又夺回淮北之地。

稳定了时局,短暂的维持。此刻,对楚顷襄王而言,担心秦国会卷土重来一举把自己消灭,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求和,于是物色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出使秦国,这人就是黄歇。

公元前273年,辩才出众的黄歇在历史上首次出场,同时也是他的高光时刻。对此,在笔者看来,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

春申君来到秦国后没有立即拜见秦王,而是首先在秦国的上流社会活动。在这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在秦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贵族士大夫,范雎就是其中之一。

在结交这些人的过程中,黄歇一边取得这些人的信任,一边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情报,同时也博得了这些人对楚国的同情。

在当时,魏、赵两国一心想要攻打韩国,韩国一看要亡国了,便向秦军求救。秦国派出大军,由白起领兵,把魏、赵两家打得大败,杀敌十五万,史称华阳之战,擒获魏国将领芒卯。

经此一战,韩、魏以秦国马首是瞻。

韩、魏既然臣服,秦昭襄王就命令白起同韩、魏一起准备攻打楚国。

形势千钧一发,黄歇赶在战争爆发前到达秦都咸阳。

楚国现在是什么情况,黄歇比任何人都清楚,实在是经不起第二次挨揍了,便想着劝说秦昭襄王早点退兵。

秦·昭襄王

一番冥思苦想后,黄歇向秦昭襄王写了一封劝谏信,这便是著名的《上秦王书》,也就是这封信,日后让春申君千载留名。

他在信中说:“天下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就是秦、楚二国。如今大王准备伐楚,这就好比“两虎相斗,驽犬得利”一样,只能是肥了韩、魏两国,又会使齐国更强,十分失计。”大王:“使臣以为,不如先与楚亲善,集中力量攻韩,逼魏、取齐,最后再使燕、赵、楚屈服。”

如今秦国国力强盛,大王英明,消灭东方各国像除灶尘一样容易。使臣斗胆进言:“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会走向反面,冬季和夏季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平常的东西积累到极点,也会陷入危险,垒棋至极高必危便是这个道理。”

当今,秦国的版图,已经占了天下四方中的西、北二方,这是从人类诞生以来君主从末有过的事情。我朝楚国的先王们三世不忘与齐国接境,又和韩、魏断绝往来,以断绝山东诸侯合纵攻秦之腰。如今,大王您派盛桥在韩国为政,盛桥以韩国随秦国,这样大王不用打仗,不显威风,可得到数百里土地,大王可谓是威风不减啊!

大王举兵又席卷魏国,堵住魏都大梁的城门,攻下河南,拿下燕、酸枣、入邢,魏国大军云集而不敢抗拒,大王的功绩可以说不二了。

大王又厉兵秣马、养精蓄税,二年后卷土重来,顺势拿下蒲、衍、首、垣,兵临仁、平丘、黄和济阳等城,迫使魏国臣服于秦。今秦军又占领濮水之北,使秦国国境与齐国相连;又断绝楚国和赵国之间的通道,山东六国几次合纵攻秦都未果,大王之威可以说是独霸天下了。威武之下如果能保有日前的成功和威势,稍加收敛一下攻城略地之心,向着仁义的田地里用一下自己的善心,便不留下后患,则三王五霸都不足以跟您相比。

大王如今倚仗人口众多、兵革坚强,乘着杀败魏国的余威,而想凭借自己的武力使天下的诸侯臣服,使臣总觉得是有后患的。《诗经》说:“没有人不想有好的开头,却很少人能有好的结局”。《易》说:…狐狸渡水,最终湿尾”。凡事开头容易结尾难啊!

以智氏联手韩、魏氏为例。春秋末期,晋国最大的家族是智氏,智家老大叫智瑶,智瑶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去打赵襄子,结果在破城前,韩、魏突然反水,联手赵氏把智瑶杀死。智瑶死后,将智氏灭门,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首爵,当作酒杯来使;其后所有的土地均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吴王·夫差剧照

在者就是夫差与勾践的例子,这个比较出名,说的是吴王夫差那么的信任越王勾践,然后放心地向北攻伐齐国,没成想却遭到了勾践的偷袭,正所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结果可以想象,被勾践打的家都没得回了。

更有诗道:“大军出征不远离不长途跋涉”,如今楚国才是真正的帮手,邻国才是更可怕的敌人。《诗经》曰:“狡兔蹦跳乱窜,遇到猎犬跑不掉;这是因为别人的心思,对手能揣摩到”。现在大王相信韩、魏两国,正如同吴国相信越国一样,您就不怕攻打了楚国反而便宜了韩、魏,让战事再次重蹈覆辙了吗?

春申君·黄歇剧照

如今,大王仇恨楚国不亡,却忘记了楚国的灭亡会使韩、魏两国变得更强,使臣为大王考虑,大王您以为韩、魏亲善秦国,这就像当年吴国信任越国一样,使臣恐怕韩、魏的卑躬屈膝,不过是权宜之计,就是想欺骗大王您呢。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对于韩、魏两国并无再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积怨呀!

韩、魏国君族人近十代死于秦刀之下。他们国破家败,骨肉分离,流亡沦落。韩、魏只要一日不亡,终究是秦国的忧患。

而大王崛起之后,又时常把韩、魏等国拎起来一顿顿胖揍,彼此早已结下了梁子。此时,秦国攻打楚国之日,也许就是秦王步入智瑶之后尘了吧!

影视剧照

如今大王却要资助他们,和他们一起进攻楚国,这不是个大错误吗?而且,从哪里出发进攻楚国呢?

试问一下,大王是否准备向仇敌韩、魏两国去借道?

那样做,自秦兵出发之日大王就会担忧他们回不来。

如果大王不向韩、魏借道,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地区。而随水右边都是深谷、山林、广川、大河等不毛之地,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不会得到多少土地,这对秦国而言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只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反而还落了个毁楚的恶名声。

试想一下,如果大王发兵攻楚之时,四国必然全部起兵对付大王。当秦、楚两国奋力苦战之际,魏国就会趁机出兵进攻留、湖陵、方与、砀、铚、萧、相等地,宋国旧地将尽入其手。齐国人也会向南攻楚,在东线抢下江、淮一线的“膏腴之地”。

大王击败楚国而使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更加强大,又使齐国更加强劲。韩、魏强大后,完全有能力与秦之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界,东临大海,北恃黄河,从此没有祸患,如此这样的话,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两国得到土地保持已得利益,进而承上启下审慎治理,一年后,他们即使不称帝天下,想阻止大王称帝却是大有余力。

影视剧照

当今,大王的土地广袤,兵甲众多,一旦发兵与楚国结怨, 届时,楚国真的灭亡之时,大王您也将元气大伤。齐国则会坐收渔利,成为最大的赢家,拱手让韩、魏遵齐称帝。如此真到那个时候可是追悔莫及啊,还请大王三思,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

秦、楚两国联合起来合而为一,韩国才会有所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大王再经营设置东山的险要地势,利用黄河环绕的先天条件,韩国就必定成为秦国的关内之侯。如果造成了这种形势大王再用十万兵力驻守郑地,用以敲山震虎佯攻魏国据点,则魏国必定心惊胆寒,许、鄢陵之地只能固守不敢出击。那么上蔡、台陵与魏国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这样魏国也会成为秦国之关内侯。

再一个,大王一旦同楚国交好,那么关内两个万乘之王,韩与魏就要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济州一带广大地区便可轻而易举得到。到那时,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燕、赵没有齐、楚依托,齐、楚没有燕、赵的依傍。然后震慑燕、赵,动摇齐、楚,这四国不须直攻便可轻取制服。

秦·昭襄王剧照

秦昭襄王读了黄歇的上书后说:“写的真好。”

通篇论文分析的非常透彻,虽然目的是为了让秦国放弃攻打楚国,但是通篇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和利益考虑,句句说到秦国的痛点,秦王所被折服。于是下令阻止白起攻打楚国的打算,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通过此事也凸显出黄歇的文采、胆略和见识,也因此一举成名。回到楚国后,被楚顷襄王封为左徒一职的高官。屈原也做过。不过马上,因为秦楚结盟后,楚国作为弱势一方,还是被迫把太子熊完送到秦国咸阳当人质,为了确保太子的安危,黄歇随同前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质生涯。

在咸阳期间,身处异乡的两个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逐步发展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兄弟。

这期间,黄歇会制造多种机会让太子完进入秦国上流社会,结识一些秦国重要的王公大臣。这一做法既减少了秦昭襄王对太子的戒心,同时也让他博得了太子的欢心。

秦相邦·范睢剧照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却不能回去。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太子熊完私人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他,放太子完回国探视父王。

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太子完回国即位后,将来他肯定会终身感恩秦国、相国。

如果不放回太子熊完,咸阳城不过多了一个百姓,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楚国另立太子,新任太子不会信任秦王,秦国等于失去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

范雎把这些话转达给秦昭襄王。昭襄王说:“就让黄歇先回去探明实情,回来后再作计议。”

其实,秦昭襄王害怕熊完一去不返,寻找各种理由扣留他们不放。

如何应对,考验春申君智慧的时候到了。

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忧,替他谋划说:“秦国扣留你,是对楚国的勒索。你身在异国,对秦国的勒索无能为力。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辞世,你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即位。”

太子完询问如何解决此事。黄歇说:“你不如逃离秦国,让我留下来,以命担责。”太子熊完听从了黄歇的安排,换掉衣服,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逃走。黄歇一直留在客馆,并以太子完生病为由谢绝访客。等太子完离开秦国许久,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说出实情。

秦昭襄王听完暴跳如雷,但为时已晚,只得将怒气发泄到黄歇身上。面对黄歇“请赐我一死”的请求,秦昭襄王本起令黄歇自尽,丞相范睢顺水推舟劝道:“大王息怒。黄歇作为臣子,为主人献出生命会留下美名,太子完如果成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免黄歇死罪让他回去,他们会感恩于秦国,这也体现大王您的亲善。”

秦昭襄王略加思索片刻,听取了范睢的意见,遂将黄歇等人遣送回国。

公元前262年,黄歇和太子熊完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

为感谢黄歇的救命之恩,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楚国丞相(在楚国称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地区十二县作为封地。

从此,黄歇正式开启了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这时的春申君已经五十二岁。

回楚后的春申君时刻不忘报答楚考烈王的知遇之恩,决定重振楚国雄风,他励精图治,效法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大力招揽宾客,各国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的人非常之多,其门客高达三千多人,曾一度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

其中最为著名的门客有两位:“一个是荀卿,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经常听到的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他曾任楚国的兰陵令(今山东兰陵县),使地方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另一位叫做朱英,足智多谋,一直在春申君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晚年时期的老将廉颇在楚国并未建立什么功业,最终客死在楚国寿春。

公元前260年,黄歇任丞相第四年,秦国在长平坑杀赵国四十万人。次年兵临赵国都城邯郸。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和窃符救赵的信陵君一起解了邯郸之围,保全赵国。

公元前256年,秦灭掉西周。

公元前255年,任丞相的第八年,黄歇出兵攻击鲁国,也就是孔子的故乡,结果把礼仪之邦的鲁国给灭了。灭鲁之后,黄歇任命荀子为兰陵县令。

经过援赵灭鲁,黄歇在诸侯中名声大噪,威望倍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公元前252年,楚考烈王十年,迁都于矩阳(今安徽太和县)。

公元前249年,黄歇任丞相第十四年,秦庄襄王即位,吕不韦为秦相,封为文信候。夺取了东周。

当初,春申君的封地在淮北,靠近齐国,是战争多发地。春申君对考烈王说:“淮北地方毗邻齐国,军情紧急,在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起来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县,请求封到江东去(春秋时期吴国旧地,今江苏到南京一线)。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春申君开始营造吴国的故都姑苏(今江苏苏州),作为自己的都邑。

公元前241年,任丞相的第十四年,秦国通过连年征战,日渐强大,各国面临着生存危机,东方各国担忧秦国的进攻没有停止的时候,合纵攻秦势在必行。当时,东方诸国只有楚国最强,列国宰辅唯黄歇名望最高,故楚考烈王被推举为合纵长,春申君主事。

五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遂攻取了寿陵,兵指函谷关。但当秦军出关迎敌时,吕不韦命令秦军主力集中火力猛攻楚军,黄歇率领的楚军果然末做顽强抵抗,便自行东撤;各国军队一触即溃,合纵再次失败。考烈王把此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因此渐渐不再信任他。

战国末期最后一次合纵行动就此结束,秦国崛起之势再也无法阻挡。

门客朱英给春申君分析了当下的危机,他说:“大家都认为楚国是个很强大的国家,自你当权把它给治弱了,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先王时与秦国交好二十年而秦国不攻打楚国,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若攻打楚国必须要穿越黾隘(今信阳平靖关)之地,此地乃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进攻起来很是不便。如果向东周、西周借道,背对韩、魏两国来攻打楚国,又行不通。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魏国必定会被秦国拿下,许和鄢陵也必将归属秦国。这样,秦的边界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所以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秦、楚两国交兵的日期会越来越近了。”

自从合纵败北后,接下来为了楚国的安危,春申君劝楚考烈王把都城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以避开风头正劲的秦国。而春申君虽然继续以代相的名义行使相的权力,但楚考烈王却让他回到了吴的封地,其疏远之心一目了然。

如果春申君趁势急流勇退,那么他最起码会安享晚年,护家人周全。但赵国人李园和他妹妹的到来,却让春申君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许不甘心就此失宠,也许真为君王社稷后代有所担忧,楚考烈王在位二十二年,竟然一直无子,这可急坏了春申君。

于是,春申君便网罗天下女子尽入府中,特别是容貌漂亮,身材略显丰腴,看起来容易生养的女子献给楚王。

楚考烈王也非常努力,但儿子始终没生下来,可这些女子的肚子,却依然平静如止水。

这时候,有一个李园的赵国人,出现在镜头前,来楚国的此行目的就是追求荣华富贵的,先后寻找机会投奔了黄歇。

李园有一妹妹年方二八,正值青春年少,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李园知道黄歇在选天下女子,进献大王,他也想将妹妹献上去。但是,李园的心思非常缜密,他经过观察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楚王无子的问题应该不在后宫女子身上,而在于楚王本人,如果他就这么把妹妹送进王宫,只能讨得一时欢心,无法长久。

当时,虽说楚考烈王对春申君漠然置之,但毕竟是一朝丞相,权倾朝野,李园就将目光转向黄歇。

李园投入黄歇门下,成了黄歇的门客。

不久之后李园就借故回乡,有意耽误了返程时间。回来之后他就去拜见黄歇,黄歇就问他:“你为什么回来晚了?”李园回答说:“齐王听说我妺妹有倾城之貌,派人来提亲,所以回来晚了”。

听李园这么一说,黄歇马上就问道:“那订婚的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回道:“没有”。

黄歇出于好奇,想看看他妹妹是怎样的倾城之貌?李园把妺妺领来,眼前所见,如新月清晕,如花树堆雪,一张脸秀丽绝俗。果然美貌,十分喜欢,李园就顺水推舟的把妹妹献给了黄歇,从那以后李园的妹妹就成了黄歇的女人。

不久,李园的妹妹怀孕了。李园感到大富大贵的机会来了,就同妹妹秘密谋划。李环按着哥哥教给她的话对春申君说:“楚王信任您,使您富贵至极,如果其他人当了国君,您的富贵就难保了。您宠幸我的时间不长,没有人知道,您不如把我献给楚王?如果老天保佑生个儿子,那楚国不就是您的了吗?而您的儿子就会成为楚国的大王。到那时,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让楚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能长治久安,这样一个结果和您深遭意想不到的迫害相比,哪个更好呢?”

李环的话让春申君眼睛一亮,此时的他正受楚王冷落,也许是贪恋富贵,也许是利令智昏,也许是想急于找回昔日的威风,他不惜违背君臣伦理,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抉择,他决定把李环进献给楚王。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个非分之想,为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当李园带着妹妹面见楚考烈王时,见到李环貌美异常,蒙在鼓里的楚考烈王哪里知道背后的阴谋,当即接纳了她。李环不久生下一个儿子,楚考烈王大喜,立儿子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楚幽王熊悍,李环也被封为王后,这事被记载在《史记》中。之后二人又生下一子熊犹(楚哀王),而对国舅李园更是器重有加,让其参与朝中大事。

看到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春申君暗自高兴。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园却暗怀鬼胎,图谋不轨,准备接下来实施另一半计划。他担心春申君泄露秘密,这样的话他们兄妹二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让这个天大的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保证其兄妹二人永享富贵,准备伺机杀掉春申君。这样做,即是为了灭口,更是为了独揽大权。危险逼近,春申君却浑然不觉。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春申君手下一位朱英的门客对春申君说:“李园野心很大,听说养了不少刺客,肯定会有阴谋,你要早做防备。”春申君不信。朱英接着说:“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愿为君杀掉李园。”然而春风得意的春申君,哪能防备李园的狼之野心。面对杀机四伏的处境,他竟然道:“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听后,大失所望,害怕灾祸殃及自身,就匆匆逃离了楚国。

果然,后患来临。楚考烈王去世后,正如朱英所言,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宫门处埋伏下刺客。毫无防备的春申君前去奔丧,刚进入宫门,刺客突然出击,锋利的刀剑从身体两肋插入,春申君一声惨叫,气绝身亡。而后李园砍下他的头颅,仍出宫门外。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李园同时派人把春申君上下百余口人全部杀掉。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一世英名,就这样祸起妇人之口,命丧李园之手,就这样走完了他辉煌又悲惨的人生之路,时年77岁。

其实,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坑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如果不贪恋权贵,如果不阴谋窃国,位极人臣、德高望重的春申君何至于此?《战国策》有言:“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人生在世,福靠缘起,祸通常起于妄动。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生的灾祸,往往是咎由自取,不能怨天尤人。

以上记述出现在《史记》、《战国策》、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上,都具有极重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一事,却是值得怀疑的。

根据《史记·春申君列传》、《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为巩固权势,采纳李园的建议,纳李园之妹,待李园之妹怀孕后,再将她进献给楚考烈王,生下楚幽王,即楚幽王是春申君之子。但这件事经不起推敲,史学家均认为这件事并不可信。梁玉绳、钱穆、黄式三、杨宽一致认为,此事与秦始皇与吕不韦的故事雷同,有杜撰创作之嫌。且楚考烈王有好几个儿子,除太子熊悍之外,还有熊犹和熊负刍两个儿子。

而《列女传》所言楚王负刍以此为由篡位,其实是熊负刍诬蔑楚幽王、楚哀王为春申君之子,是来为自己的弑君篡位创造杀人的借口罢了。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昌平君——芈启,也是楚考烈王的儿子, 后叛秦成了末代楚王。虽然历上关于芈启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但是,他叛变这件事的确决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

战争历史的烟云渐渐随着车辙的远去而漫漫淡去了痕迹,一切过往,隐匿在深邃的时光驰道,难以厘清。

每一段历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传奇,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流传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

但历史在漫行中显露,让时间在沉静中回溯,岁月淡化了一幕幕秦楚悲歌,街头俚语中依然流传着移花接木的传说。成王败寇史官误,是非成败转身负。千秋社稷多少事?史书杜撰今人诉。

可是到头来不过留下一具具的枯骨留待后人清谈,春风依旧,已是千百年,物是人非,事事已休。

后来司马迁曾这样评价春申君,说他是:“前智后昏。”前期书退秦军,以身殉君,是明智之举;后期的“移花接木”则是荒唐而昏聩,以至于引祸上身。

可见,人在一生当中,都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否则,很容易造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

春申君死后,不少民众为怀念他,自发为他修建祠宇,供人祭祀。春申君死后十五年,楚国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李园的妹妹所生的那位男孩最终被立为楚王,可是,身首分离全家被灭的春申君,在九泉之下,是哭?还是笑?

春申君,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人生传奇,更留下了一声千年叹息!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