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五月,这一天注定是大明最被“打脸”的一天。
崇祯皇帝携百官于洪承畴墓前,涕泗横流的亲自致祭这位为国捐躯的三代忠臣。
“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吴天不吊,折我股肱。”
崇祯皇帝形象
可惜让崇祯没有想到的是这份祭文才刚刚念完了一半,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洪承畴还没死,坏消息就是这小子投敌了。
面红耳赤的崇祯只好终止了这次祭奠仪式,可能他现在最想干的就是问问洪承畴,屋子里的那封对联可还有脸面再读一次。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这副对联,不仅丢了洪承畴和大明的脸,更是丢了维持了千年的儒家招牌。
和被朝堂苛刻所投降的人不同。自洪承畴中举以后,洪承畴的官运一直都是畅通无阻的。
在36岁时,已是三朝老臣的洪承畴更是镇压了在韩城的农民起义,官封陕西都督。
洪承畴形象
虽是文官出身,但在以后的十年中诛杀的起义军可能比武将都要多。
书生杀人不见血,文官的狠辣和阴毒在洪承畴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对于崇祯而言,洪承畴这样的人才是大明的忠臣。
所以在后来听说洪承畴被捕后,崇祯不由悲从中来,认定了洪承畴必会舍身成仁。
拿命换的忠义,怎能不信?
在刚刚平定了国内的起义后,洪承畴就奉命调到辽东驻守锦州。
于是洪承畴的敌人也就从国内的流民,变成了皇太极率领的满清铁骑。
洪承畴面对吃不饱的流民尚可,但面对这个历史上能排上前五的太宗就有点不够看了。
双方的第一场锦州大战,就以洪承畴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洪承畴并不希望这一次的失败,让自己在崇祯的心中形象大打折扣。
皇太极形象
于是在大明总兵派出十三万大军后,洪承畴第一时间出兵讨伐皇太极。
锦州失去的时间越长,拿回来的几率也就越小。
但皇太极心里盼望的就是洪承畴的急不可耐,最终这十三万大军被满清分割成小部分,连洪承畴都被围困在松山。
大明国内的形势已经糜烂,坚守了半年多的洪承畴在始终没有等来援军后,率领着士气全无,粮草皆尽的明军纷纷投降。
被俘虏后的洪承畴思考的是怎么能活下去?
在看到皇太极派人招降时,洪承畴就将“活下去”的目标换成了如何能“活得更好”。
想要拿得更多自然要待价而沽,洪承畴先是骂走了劝他投降的说客,后来更是绝食抗议。
不了解真相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欣赏他的忠贞,但是清国开国元勋范文程却直言,此人乃待价而沽之徒。
为何?
范文程劝降洪承畴时他的肩膀落下了一块灰尘,洪承畴连忙将其拂去。
对衣服都如此珍惜,他还能不降么?
洪承畴形象
皇太极听闻此言后,也就不厌其烦地继续劝降。最终洪承畴沉迷于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的美貌。
就这样真香大师洪承畴就此投降满清。
皇太极讨不讨厌这种虚伪之徒?讨厌,但是他就缺一个在江南有影响力又了解大明的向导。
所以在入关前期,皇太极就在精神方面对洪承畴极为重视。
易服剪发,改制归俗。那个曾经捧着儒家古籍倒背如流的少年也终究渐行渐远。
虽然儒家有很多人看来迂腐,古板。但他其中的仁义礼智信还是不能归于异端的。
崇祯是汝君,今何在?父在泉州,今何在?汝无父无君,与禽兽何异?
这是民族英雄金声曾驳斥洪承畴的语录。
但洪承畴投降满清后所做的事情,可并不止于此。
既然自己剪了辫子,那就让所有的汉人都剪了辫子。
皇太极形象
洪承畴在皇太极死后,极力主张满清入主中原,并且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了“从蓟州、密云进京处,疾行而进”的战略方案。
后来在看到南明将领李定国将要攻下西南等地后,洪承畴更是不顾年老,亲冒矢石一举平定了反清复明的最后一丝火苗。
只可惜他所做的这一切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能让大清以正统自居。
这样的话自己才算是审时度势、顺应天命。而并非二臣贼子、奸佞小人。
可惜的是洪承畴虽有“大清第一功”之称,到最后却也只被封为五等爵的三等轻车都尉。
对于封不封官都会忠诚于大清的二臣,用高官厚禄拉拢可就太浪费了。
最终洪承畴也是在康熙四年去世,可能死对于他来说是另一种解脱吧。
投降满清后,他活得就如同一具尸体。连血浓于水的弟弟和母亲都嫌弃他,更别说曾经与他相识相知的好友。
若是投降后洪承畴能如徐庶入曹营一般不发一言的话,可能结局多少会好一点吧。
“史笔流芳终可法,洪恩浩荡反成仇”
我们终归也只是历史的旁观者,也不知洪承畴死前还记不记得那副对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