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楚国人,名歇,姓黄。曾周游各地,广泛地学习,知识渊博。后来侍奉楚顷襄王。顷襄王因为黄歇能言善辩,就派他出使秦国。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和魏国,在华阳把他们打败,活捉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只好臣服秦国。秦昭王刚刚命令白起与韩国、魏国的军队联合攻打楚国,还没出发,楚国的使臣黄歇刚好到达秦国,得知秦国的计谋。他害怕秦国一旦出兵便会灭掉楚国,于是就上书劝说秦昭王道:“天下没有哪个国家会比秦国和楚国更强大了。现在听说大王想要进攻楚国,这就如同两只猛虎互相争斗。两虎相斗,即使是弱劣的狗也能乘它们疲惫之机从中得到好处,倒不如和楚国结成友好。请允许我陈述我的意见: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夏两季的更迭变化就是这样;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产生危险,譬如堆垒棋子就是这样。当今贵国的领土占有天下西、北两大边,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是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啊!先帝文王、武王以及大王您,三代都没有忘记使秦国的土地与齐国领土相接,借以截断东方各国合纵的纽带,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则把他管辖的土地归入秦国,这样做,大王您不必动用军队,不必伸张威势,轻而易举地便得到了百里土地。大王真可以说得上是能干啦。大王您发军队进攻魏国,堵塞了大梁的门户,拿下了河内,攻克了燕、酸枣、虚、桃等地,进入了邢地,魏国的军队就如天上云彩被风吹散一般,不敢彼此相救。大王您的功劳也够多的了。大王停止用兵,使广大民众休养生息,三年以后再次出征,又吞并了蒲、衍、首、垣等地,进逼仁地、平丘,包围黄地、济阳,魏国就臣服了;大王又割取濮地、磨地以北的地区,打通齐国和秦国的要道,截断楚国和赵国的联系,天下诸侯虽然多次联合,却不敢互相援救。大王的威风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了。
“大王如果能够保持已有的功绩和威望,抑制攻取的欲念,涵养仁义的心境,使没有后患,那么三王就应改称为四王,五霸就该称为六霸了。大王如果凭借人口众多,倚仗军队强大,乘着摧毁魏国的威势,而想用武力使天下诸侯臣服,我恐怕这样做会有后患的。《诗经》里说:‘没有谁没有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易经》上说:‘狐狸趟水过河,终究要沾湿尾巴。”这都是说开头容易,结局难的道理。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智氏只看到进攻赵国的好处,却不知道以后会有无数次的灾祸;吴王看到了进攻齐国的便利,却不能预料以后会有干隧的惨败。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的功绩,只是因为贪恋眼前的利益,结果就换来了以后的祸患。吴王轻信了越国,从而去进攻齐国,在艾陵战胜齐军之后,回师时却在三渚水边被越王活捉;智氏轻信韩氏和魏氏,从而去进攻赵氏,围攻晋阳城,眼看就要胜利了,韩氏和魏氏却背叛了他,智伯瑶被杀死在凿台之下。现在大王忌恨楚国没被摧毁,而忘记了如果摧毁了楚国,就会使韩国和魏国得到加强。我为大王着想,不要采取这种做法。
“《诗经》说:‘大军不应远离自己的驻地长途跋涉去征战。’由此可见,楚国应该是可以死相救援的朋友,而邻国却是敌人。《诗经》又说:‘又蹦又跳的狡猾兔子,遇到猎犬还是跑不掉。别人心里有想法,我要认真揣测。现在大王中途轻信了韩、魏两国会与您亲善,这正如当初吴国轻信越国一样啊!我听说,对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我担心韩国和魏园表面上谦卑地说要消除祸患,而实际上是想欺骗贵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王对于韩国和魏国没有累世的恩德,却有几代的怨仇。韩国和魏国的父子兄弟接连被秦国杀死的将有十代了。他们的国土不完整,政权受到破坏,宗庙被摧毁,两国的百姓被剖腹挖肠,折断颈项,毁伤面颊,脑袋与身子分离,尸骨暴露在草地、水边,头颅僵仆地上,在他们的境内到处可见父亲、儿子、年长者、体弱者被系着脖子捆着手,成为一批批俘虏,在路上接连不断。鬼神也孤苦悲伤,没有人再去祭祀它们。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家族亲人分离走散,流亡在外成为奴仆婢妾的,四海之内到处都有。所以韩国和魏国不灭亡,将是秦国的忧患。现在大王依赖他们去攻打楚国,岂不是错了么!
“况且,大王进攻楚国将怎么出兵呢?大王将向作为仇敌的韩国和魏国借路吗?如果向韩国和魏国借路,那么从军队出发的那天起,大王就要担心他们将不会返回了,这是大王拿军队帮助仇敌韩国和魏国啊!大王如果不向仇敌韩国和魏国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而随水右边的地区都是大河大水,山林溪谷,不能生长粮食的地方,大王即使占有了它,也不能算是得到了土地。这样做,大王只能落得个破坏楚国的名声,却没有得到土地的实惠。
“再说大王进攻楚国的时候,齐、赵、韩、魏四国一定会派军队响应大王。而当秦国、楚国的军队交战,相持不下时,魏国将会出兵攻打留地、方与、铚地、湖陵、砀地、萧地、相地,原为属于宋国的土地必定会全部被魏国拿去。齐军向南进攻楚国,泗水流域必定会被他们攻占。这些都是四通八达的平原,土地肥沃,却让他们单独占有了。大王打败楚国,将会使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壮大起来,并且使齐国更加强劲。韩国和魏国一旦强大了,就完企可以与秦国较量。齐国南以泗水为界,东部背靠大海,北部依仗黄河,没有后患,天下的国家就没有比齐、魏两国更强大的了。齐、魏两国得到了土地,保住了既得利益,同时又假装服事秦国的下级官吏,一年以后,他们虽不能称帝,但阳止大王称帝的力量却是绰绰有余了。凭着大王国土的广阔,人口的众多,军队的强大,刚起事就与楚国结下怨仇,又使韩、魏两国取回对秦国恭奉的帝号,重视发展与齐国的关系,这样大王就失策了。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交好,秦楚两国联合起来,结成一体,来对付韩国,韩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大王依靠东山的险阻,凭借黄河曲折环绕的有利地形,一定会使韩国成为您的关内之侯。如果这样,大王可再派十万军队镇守郑地。魏国就会恐惧,许地、鄢陵将闭关自守,而上蔡、召陵则无法往来,如此来,魏国也就会成为您的关内侯。大王一旦与楚国亲善友好,关内两个大国国王就会去向齐国索取东海和西海,制约天下,这样就使燕国、赵国不能依靠齐国、楚国,齐国、楚国不能依靠燕国、赵国。然后威胁燕国和赵国,就会直接动摇齐国和楚国,这四个国家不须痛击就会服从了。”
秦昭王说:“好。”于是取消白起的行动,辞退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还派使臣向楚国送礼,与楚国订立条约,结成盟邦。
黄歇接受条约后回到楚国,楚国派黄歇和太子完到秦国当人质,秦国扣留了他们几年。楚顷襄王病了,太子不能回国。楚国太子与秦国宰相应候要好。因此黄歇就劝应侯说:“相国果真和楚太子要好吗?”应侯说:“对。”黄歇说:“现在楚王恐怕是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楚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够登记,他服事秦国一定会很恭谨厚重,对您的恩德也会感激不尽的,这样,既亲近了盟国,又扶植了一位大国的国君。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么他只是咸阳的一个平民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必定不会服事秦国。失去盟国,断绝与大国国君的友谊,这不是好主意。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这些说给秦王听。秦王说:“让楚国太傅先回去探问楚王的病情,等他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太子筹划说:“秦国扣留太子您,是想趁此谋求好处。现在太子您没有能力使秦国得到好处,我十分忧虑。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国王如果寿终,太子不在,阳文君的儿子一定会确定为继承人,太子就不能继承王位了。您不如逃离秦国,与使臣一道出去。我请求留下,以死来承担责任。”楚太子便更换衣服,扮做楚国使臣的车夫,混出了关,黄歇则留守住所,常常假托太子有病而谢绝宾客。估计太子已经回去,走得很远了,黄歇才亲自对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回去了。我应当处死,请求你赐我一死。”秦昭王大怒,想要让他自杀。应侯说:“黄歇作为臣子,愿意献出生命忠于他的主上,太子登位,必定会重用他。所以不如不予治罪放他回去,以便和楚国建立亲善友好的关系。”秦王就打发黄歇回国。
黄歇回到楚国后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继位,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任命黄歇作丞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担任楚国丞相的第八年,替楚国向北进攻,灭了鲁国,任用荀卿为兰陵县令。在这个时候,楚国又强大起来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