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孟尝君为何被后人看不起?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9 00:56:18    



传统文化:“士为知己者死”

齐桓公由于得到管仲的辅佐,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局面,成为第一个盟主。他为了广泛搜罗人才,养游士八十人,供给他们车马衣食钱财,周游四方,招集天下贤士去齐国。后来列国都仿效这种做法,争相网罗人才,不仅国家养士,有权的卿大夫们也都争相养士。这些士谁给的待遇高,就为谁效力。于是又有了训练士的大师,孔子聚士讲学,教习六艺,他的士不少都做了官,所谓“弟子三千”,优良者有七十二人之众。到了战国时代,一些名望较高的学者没有不聚众讲学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捷径。

被各国有权势者当食客收养的士,到了战国时代,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阶层。他们接受主子的衣食,为主子效力。这些食客有时能起到决策性作用,有时还会成为左右政局的关键人物。士的思想很明确,你瞧得起我,善待我,我可以为你赴汤蹈火,东周时代流行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话,正是士们人生观的概括写照。

孟尝君食客三千,其被称为“贤主”

孟尝君,名字叫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

图片来自网络

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称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孟尝君得到其门客的称赞:“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孟尝君被这些“知士”称为“贤主”。

司马光:孟尝君养士“不择臧否”

孟尝君在封地广招人才,门下食客众多,其中既有“焚券市义”的冯谖,也有不少“鸡鸣狗盗”之徒。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据《资治通鉴》记载,司马光评价孟尝君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孟尝君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怎会值得颂扬!

《尚书》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逃亡的人的窝主,有罪之人都聚集在他周围。”司马光认为孟尝君也正是这样。

这是孟尝君的错误之一。


荀子:孟尝君自私残暴,甚而忘了自己的祖宗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孟尝君在赵国杀戮百姓以泄愤的做法,也影响了荀子对其的看法。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孟尝君个人的专横残暴由此可见一斑,其手下门客之品性(残暴)也暴露无遗。这一记载,也印证了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

就算荀子以赵国人的身份认为孟尝君自私残暴有失偏颇,而孟尝君非但没有养士辅国,反而还伙同他国攻打齐国,致使齐国面临亡国之祸,这是荀子看低孟尝君的重要原因。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周游列国,施展抱负——这是非常普通的现象。孟尝君身为齐国王室贵族,更贵为田氏王族宗亲,实在不能与一般贤才大臣相提并论。据史料分析,孟尝君与当时国君齐湣王实为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借助下图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王灭宋之后欲除掉孟尝君,孟尝君惊恐万状,逃到魏国。魏昭王奉他为相国,他纠结秦、赵、燕攻打齐国,占领齐国首都临淄,齐王败走莒,最终死在那里。“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王亡在莒,遂死焉。”

孟尝君为了一己私利,为报复齐湣王,纠结魏、秦、赵、燕四个大国攻打自己的宗主国齐国,并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他与同时期同样身为王室贵族的信陵君及其后的韩国韩非子强烈的保存宗主国的情怀相比,存在天壤之别。

这是孟尝君的错误之二。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