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可以说是再造了清朝(平三藩、收台湾、败准格尔汗葛尔丹),如果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是个平庸的皇帝,或三藩之乱时遇上了朝廷内乱,吴三桂的周朝胜利了或当时中国大乱群雄崛起再次逐鹿中原,清朝很可能就二世而亡了!因为康熙的存在,清朝避免了此结局,最后还统一了中原大地,使之得到了大部分汉人的承认,奠定了清朝270年的基业,有了这一功劳庙号才能是清圣祖,超过了其爷爷皇太极的清太宗。
永乐帝即明太宗(后嘉靖改为明成祖),溢号是文皇帝。他在位期间其实处于一个稳定时期,发生了几件大事(除靖难夺位外),包括郑和下西洋、五次北伐蒙古、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在位期间,尽管征伐不断,但是没有开疆拓土的伟大功绩!守土和文治上的功绩很大。
上面都是从传统(古代)的关于王朝的文治武功的角度去比较二者,显然康熙的功绩大些!
(2)但是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就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迁都北京”,北京在历代中国(即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眼中都是边疆(和我们今天眼中的南海、台海差不多)、都是在抵御北方游牧民的第一线。中原王朝定都历来都是在关中-河南一线上(即使往北也不会超过今天的石德线,而选择邯郸安阳一带),唯独例外的是金元二朝定都北京,那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必须平衡农耕区和游牧区,位于二者交界地带而交通便利的只有北京这里了。明朝立国定都南京,不过延续了中原王朝的传统。因为经过唐宋二朝,南方已经开发、尤其是江南,江淮一带已经是新中原了(中原的含义已经从关中-河南扩大到大运河两边了,关中反而成为了西安/安定西部了)。中国的重心偏东、偏南,指向了江南!而迁都北京,河北地区成为政治中心(北直隶),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中国人不再仅仅是从西北俯视中原河南和南方,也不仅仅是从江南朝北、超西的征伐(而容易陷入江南的温柔乡),也可以站在燕山南麓北望大漠、南征中原江南。
明朝的困境在于,选对了政治中心,却未能解决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带来的问题,通过大运河以江南养北京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明朝深陷北虏的威胁之中(从蒙古的瓦剌和鞑靼到满清)。同时南方也不安宁(即便不算早期的倭寇侵扰,嘉靖年间的倭寇之势,和明朝末年的欧洲人来华和海盗的存在(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是海盗出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海洋中国尚未出现。
解决这个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北扩,将边疆防线向北推进,同时开发关东和长城沿线,为京师的左右护卫。这么浩大的工程,对人力和物力的开发和使用都提出了极大的要求,要求中国必须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扩张发展,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基础将中国限制在长城以内的内地农业经济区的困境!必须走向以海洋沟通南北和关内关外。以贸易把中国人的脚步从长城引向大漠深处和西部戈壁。以火炮寂灭游牧民,以海军来护卫东南海疆。
很可惜,明朝因为朱元璋的创制影响和朱棣的之后的守成之势,无法主动去做到。清朝能制蒙古和收新疆,和他们出身关外和满蒙联合为基础有密切关系,蒙古比中原对满洲来说更是疆域的核心。因此,清朝在陆地上的成功是和海洋上的失败都源于同一因素,东北的龙兴之地和满蒙联合是清朝的立国基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人官僚崛起,海疆才成为清朝的关注点,才有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台湾设省、以海运代替运河的漕运。
而这些永乐都曾经以皇权推动过,但无疑失败了(未能征服蒙古、下西洋停止了)。要彻底解决问题,只有贸易经济和财政改革,而非军事扩张能够实现的。这或许从后人的角度抬高了朱棣(永乐皇帝),但是如果没有明朝定都北京。我们就不会获得这个视野,今天的中国就不是这样一个中国。中国人在永乐之后再次恢复这个视野是在19世纪的边疆危机中,在龚自珍和魏源的边疆论述中,在左宗棠的塞防论和西征中。自此以后,一个现代中国就诞生了(ps因此,个人认为,现代中国其实是由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代表的湘淮军奠定的,没有湘淮军的征伐,不仅仅没有清朝的同光中兴,更没有现代中国的疆域和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那么康熙有个对后世影响这么深远的举措没有?康熙是再造了清朝,可是这个清朝也是皇太极-多尔衮-福临建立的那个清朝,有东北龙兴之地和汉人土地,却没有西域和海洋。没有,新疆是他孙子乾隆完成的(他甚至连进入新疆的头都没有开)、青海的征服是从他开始(但是是其儿子完成的)。他做到的,是海禁、文字狱和诸子争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