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燕太子丹曾于赵国为质,恰与嬴政相识,彼时二人皆为质子,岂料命运迥异。后嬴政荣登秦王宝座,太子丹却仍为太子,且又至秦国为质。本以为凭儿时情谊,秦王能善待自己,孰知嬴政身旁侍者如云,早将儿时情抛诸脑后。故而,太子丹未受优待,反遭些许屈辱,一气之下,私自逃回燕国。
彼时之秦国,已独步天下,有吞并六国之势,秦兵更是逼近易水,燕国危在旦夕。
太子丹对嬴政旧怨未消,今又添新仇,遂寻太傅鞫武商议:“燕、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谋策抗秦。”鞫武深知太子丹乃因旧怨欲行险招,忙劝道:“秦国疆土遍天下,韩、魏、赵三国皆受其胁。然易水以北局势暂安,何必因旧日羞辱之怨,触秦王之逆鳞乎?”
太子丹知鞫武劝其勿冲动,以避祸端。然秦国威胁迫在眉睫,遂又问:“当从何着手与秦对抗?”
此事重大,鞫武难以即刻作答,便道:“容我再思量思量。”
未等鞫武想出万全之策,异变突生,一秦国将领樊於期逃至燕国,太子丹不顾一切收留之。
鞫武闻之,赶忙劝谏:“万不可收留!秦王暴虐,对燕久怀恨意,令人胆寒,何况樊将军逃至此!此乃将肉置于饿虎必经之路,灾祸必至!纵管仲、晏婴在世,亦难挽回局势。望太子速遣樊将军赴匈奴,勿给秦攻燕之口实。宜先与三晋结盟,南联齐、楚,北和匈奴,而后再作他图!”
逃跑之秦将,竟令鞫武如此紧张,樊於期究竟何人?
荆轲刺秦王之故事天下皆知,然故事中樊於期之来历,却模糊不清。
燕人皆称樊於期为“将军”,然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国历次征战之武将名单,独不见樊於期之名。其究竟何人?
逃至燕国后,樊於期身上疑点愈多。
后因太子丹复仇心切,鞫武无力阻挡,遂将燕国奇人田光荐于太子丹。经田光引荐,太子丹识得侠客荆轲。筹备一段时日后,太子丹欲刺秦王嬴政。
为此,太子丹诚邀荆轲出山,荆轲应道:“即便太子不言,吾亦欲行动矣。然吾往秦,手上无秦王置信之凭证,其必不亲近吾。今秦王悬赏黄金千金、封邑万户以求樊将军之首。若得樊将军首级与燕督亢地图献于秦王,秦王必喜而见吾,吾则有报太子之机!”
闻此,太子丹瞬间犹豫:“樊将军走投无路方投吾,吾不忍因己之私伤忠士之心。望汝再思他法!”
见太子不忍,荆轲便私下寻樊於期,道:“秦对将军,可谓残酷至极。汝父母、宗族皆遭杀戮,今更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求汝首级,汝作何打算?”
樊於期仰天长叹,瞬间泪流满面:“吾每念及此,痛恨至骨髓,却苦无复仇之法!”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父母宗族皆因己受累而亡,樊於期留燕亦生不如死。今闻荆轲有计可报大仇,遂毫不犹豫献己性命!
然樊於期虽逃出生天,其整个家族却因己惨遭杀戮,实乃悲剧。留燕亦生不如死,今闻可替己复仇,方才毅然献命。
然此时对樊於期之最大疑惑亦悄然而生:若樊於期于秦默默无闻,何至得罪秦王,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且被秦人悬赏千金、封邑万户以求其首级?
或一场秦、赵之战可解此疑惑。
公元前 234 年,秦攻赵平阳,杀赵将户辄,斩首十万。次年,秦续攻赵,克赤丽、宜安。赵遣名将李牧抗之。果李牧率赵军与秦于肥下遭遇,大胜秦军。
此战过后,李牧封武安君。
李牧乃赵晚期唯一可挡秦之将领。屡胜强秦,以其能,不为奇。
然此战有一点令人意外:《史记》言李牧逐秦军主将,《战国策》言李牧杀秦军主将。则秦军主将究竟去留如何?
之所以关注此秦军主将之结局,皆因其名——桓齮。桓齮、樊於期,此二名发音甚似,莫非同一人?
秦始皇十年,桓齮任将军。后桓齮屡与名将王翦、杨端和等合作,参与秦之多次东扩之战。后桓齮于平阳之战立大功:杀赵将户辄,斩首十万!惜乎次年,桓齮于肥下之战败于李牧。此后,桓齮不再见于史料,而燕忽现逃亡秦将樊於期。
由是,杨宽先生谓樊於期即桓齮,因战败遭秦王灭族,被迫逃燕,后被误称为“樊於期”。
然此说非众人皆认同。
于秦,战败未必获罪。邯郸之战后,如王陵、王龁等,未被问罪,仍于秦继续领兵作战。桓齮战败后何至获罪,且遭秦人灭族?况《战国策》言桓齮战败后为李牧所杀——人既已死,又如何参与秦之后之东扩征战?
自姓氏源头言,“樊於期”为“桓齮”之可能亦小。春秋战国时,桓氏最出名者为宋桓公后裔,曾欲杀孔子之桓魋即其后裔。桓齮或为宋桓氏后人,于秦始皇时入秦为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