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61年期间,清朝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曾发生过许多动荡变化,经由他拨乱以正、孜孜求治,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因此,康熙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
对待这样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应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述。分析康熙执政期间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他作为帝王有三大优点,也有三大缺失。
康熙在每次进行统一的斗争中获得胜利时,朝臣藩属总是奏请加上尊号,他都严辞拒绝,并且坦率地讲出道理。
1681年平定三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以“外内骚动,兵民交困”为由予以拒绝。
1683年争取到台湾郑氏后,群臣以为海疆安靖,请上尊号,康熙辞以“不可矜张粉饰”。
1687年击退了俄罗斯入侵,喀尔喀蒙古请上尊号,康熙说:“无相侵扰,亲睦雍和,永享安乐”,远胜于加个尊号。
1697年五月讨灭噶尔丹,大学士等请上尊号,他坚决地说:“朕之尊号,不必加,亦不必再奏。”
六月,满汉群臣及远近士民都前往畅春园请上尊号,康熙又坚拒说:“不必行,毋复再奏!”。
到他50岁时,群臣又请加尊号,这是第五次了,康熙曾讲出来一段话:“天视天听,视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若夸耀功德,取一时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陈。”
在接连取得胜利之后,能够如此坚决地拒绝颂扬,在封建帝王当中还是罕见的。
康熙在他64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
又有一次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有学习而成。”
他不回避触忌的言词。一次看到经筵讲稿《易经·亁卦》“亢龙有悔”一节下面注“不应讲”。他便说:“天道人事,亢则有悔。《易》中所言,无非此理,正宜以此为戒,不必避忌。”
康熙说:“满招损,谦受益”是圣人久安长治之道,只在能持满而已。”
一次命臣下撰拟谕旨,见其中有“海宇升平”等语,他便告诫说:以后的谕旨中,不要再写这些“矜张盈满”的话。
这种能保持谦逊而不骄傲自满的态度,也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但无论是谁,就其一生的活动事迹来看,有其优点,也必然有其缺点,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康熙更不能例外。
康熙本是热爱自然科学的,他曾接触过许多懂得科学技术的西洋天主教传教士,并且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关于天文历算以及技术等知识。他会使用仪器测量水势,还能计算闸口的流水量。在三藩战役中命南怀仁制造火器,因为“西洋炮轻便,便于运动。”
如此等等,绝不能说他不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然而,他却没有建立起一支中国人自己能掌握科学知识,并制造西洋先进器械的队伍。
究其原因,应当是,信赖祖传弓马惯技,所以他能用侍卫练摔跤捉了鳌拜,建立“善扑营”,而不用西洋人的科学技术来建立铸炮厂。
再就是,康熙猜忌广大汉人学会科学技术之后,唯恐难于控制。不管怎么说,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科学水平,应当是他的一个重大的缺失。
在台湾问题解决后,于1684年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个海关,准许商人载货出洋贸易。
据康熙自己说,这样作对“闽粤边海,生民有益”,并且可以使“富商大贾,懋迁有无”。
当时沿海顿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样一直维持了将近30年,到1711又重行海禁,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内地人民和海外勾结生事。
清朝从入关以来即感到沿海所谓“海寇”难于扫清,同时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很发达,所造出海贸易的船只,出去的多回来的少,更使得统治者产生疑虑。
最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地,经由清政府所承认的官商,即所谓“十三行”包办起来。
闭关的政策无疑是会阻碍工商业的扩大发展,这就使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萌芽状态受到摧折。其更加严重的是,从此消息闭塞,无从竞争,最后落得中国光挨打。
康熙也曾顶见到中国未来必有外患,可是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这不仅仅是缺失,应当说是罪过。
为了打压朝廷内的异见、增强皇帝的权威,康熙不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限制出版、传播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书籍和文章,还派遣大批特务和监察官员,负责监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把涉嫌异议的人送入监狱或处死。
以下三个例子比较具有代表性。
顺治年间,学者庄廷珑写了一部《明书》,因为思想内容是反对清朝统治的,于康熙年前被告发。这起案件处罚极为严苛,更有70多人被杀,200多人被流放边疆。
1713年康熙又大兴“《南山集》文字狱”,将年近花甲的老翰林戴名世处死,甚而还将与之有文字牵涉已经死去的方孝标开棺戮尸,戴、方两个家庭被杀害、入狱和流放的有300多人。
1708年山东捕获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康熙强指他和浙江大岚山起义有朕系,把一个七十六岁改姓瞒名、以教读为生的老塾师凌迟处死。
综观康熙一生的活动,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确是作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容抹煞。但不论多么赫赫有功的人物,也必然有其缺失。我们不可苛求于古人,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作为戒鉴。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