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鳌拜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当初他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不是鳌拜的鼎力相助,也许皇太极早已在征战之时,命丧黄泉了。
当初皇太极率兵久攻皮岛,却迟迟不见成效,随着作战周期拉得越来越长,军中将士们也逐渐有些体力不支,部队官兵数量剧减。这时的皇太极也心急如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恰逢此时鳌拜“毛遂自荐”,向皇太极保证说,自己一定会克岛而回。
这种危机关头,鳌拜挺身而出,皇太极内心十分感动。他深知鳌拜的作战能力,将攻克皮岛的重任交付与他,皇太极是一百个放心。就这样,鳌拜率领一阵将士,冒着明军的炮火一路向前。
明军的严阵以待,给了鳌拜等人沉重一击,但此时的鳌拜并没有放弃对皮岛的攻击。为了不辜负皇太极的信任,顺利攻下皮岛,他身先士卒,直接与敌方肉搏。他的这一行为也极大鼓舞了军中将士的作战决心,后来皮岛被成功攻克。
之后在清军入关后,鳌拜又再次杀上战场,追缴李自成等农民军,力保清政府毫无后顾之忧。他的这一举动,既稳定了清王朝的政权,又清除了所有对清朝产生威胁的反动分子势力。可以说,清王朝的建立,有鳌拜的一半功劳。
面对这样一个对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臣,康熙自然不敢轻易斩杀。如果不是鳌拜当初跟着皇太极出生入死,奋勇杀敌,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大清王朝。这一点,康熙十分清楚,因此他不敢杀鳌拜。
如果说康熙不敢杀鳌拜,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鳌拜曾经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功劳的话,那么鳌拜当初硬刚多尔衮,则是康熙绝对不能杀他的理由。若不是鳌拜与多尔衮硬刚,也许康熙根本就坐不上皇位。
当初皇太极突然逝世,没有来得及立下遗嘱,因此在他死后,皇位究竟由谁继承,就成了当下最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当时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分别是嫡长子豪格和兄弟多尔衮。
虽然说历史上一直沿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当初皇太极坐上皇位,采用的是“推举制”。他死后,这种制度也自然会被沿用下来。因此,豪格和多尔衮都有资格继承皇位。两个人实力不相上下,不管是“子承父业”,还是“兄终弟及”,都是合理的。
鳌拜作为皇太极的“坚决拥护者”,自然是站在豪格这一边的,毕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多尔衮只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即使从血缘的亲疏关系上来说,豪格也略胜一筹。但当时的多尔衮在朝中极有威望,身后自然也是大批拥护者,面对皇位的诱惑,他也不愿主动退让。
为了能够让豪格顺利继承皇位,鳌拜不惜与多尔衮等多方势力撕破脸皮,一心支持豪格。后来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让谁。最后庄妃找到多尔衮,建议他将自己的儿子福临立为皇帝。这样既能避免他与豪格的争夺,又能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为当时的福临才仅仅只有六岁,他登上皇位之后,自然是需要有人辅佐的,到时多尔衮便可以以“摄政王”的身份,将皇权掌握在手中。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之后再次商议时,他便推举福临为新皇帝人选,由于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鳌拜自然没理由反对。
至此,福临顺利登上皇位,史称“顺治帝”,之后康熙顺利继位。如果当初不是鳌拜硬刚多尔衮,也许多尔衮就能轻松坐上皇位,那么之后的康熙,也就很难登上皇帝宝座。从这一点来看,康熙能登上皇位,多亏了鳌拜当初据理力争,因此他不忍心对其痛下杀手。
对于皇帝来说,能够让他们对一个人毫不犹豫痛下杀手的理由,一定是那个人起了谋反之心,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但对于康熙来说,鳌拜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因此就算是念及往日情分,他也不会对鳌拜赶尽杀绝。
从本质上来说,鳌拜只是一个权臣,但绝不是奸臣。当初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他为了豪格能顺利登基,据理力争。这就证明他不想让皇太极辛苦打下的江山轻易易主,即使那个人是皇太极的亲兄弟,鳌拜也坚决不退让。
可当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时,鳌拜又轻易妥协,表示同意这个提议。由此证明,他完全没有想过将江山揽入自己手中。在他的心中,大清的江山,本就是皇太极的。皇太极死后,也应该是他的子继位。但凡威胁到皇位的人,他都绝不会手软。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独揽大权,多次打压鳌拜。原本以鳌拜的势力,是足以和多尔衮抗衡的,但为了大清王朝的安定,他都一一忍了下来。
直到多尔衮去世,而后康熙八岁继承皇位,鳌拜又做上了辅佐大臣,拥有绝对的权利。但此时他对清王朝仍无二心,一直忠心耿耿,为清王朝效力。但看他对清王朝的这一片忠心,康熙也绝不会杀他。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