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老子是怎么出关的?谁为他定位为“隐君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8:48:30    

说起“贫道”,姜钧(谢先铭)先生说:可以这么说,这是道士“自爱不自贵”的谦称,认为自己道行不高。但是若因此认为道士就应该隐姓埋名,守住贫穷,不思进取,那就是对老圣智慧的歪曲和亵渎,诋毁和诬陷!

为何这么认为呢?姜先生说:“道士”者,为道之士也。士,通古今,辨然否也。即是说:道士乃是博古通今、懂得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自我选择的高士、“智慧达人”,不能认为出家念经的都堪称道士,更不能认为修道者就得甘守贫穷,与世无争。

老子因史料匮乏被司马迁称为“隐君子”,不料被后人演绎成“出世者”

姜先生说:后人对老子其人其作《老子(道德经)》的误解、曲解,除了魏晋玄学千余年的影响之外,还与三教的分分合合,相互借鉴有关,更与司马迁的记载有关。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国以外的史书档案荡然无存,西汉初年,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直到武帝等时期,虽经官府多方搜寻,所得者也不过沧海一粟。司马迁遍访各地,但对于老子事迹的考察却无法详备,只好广征先秦诸子零碎记载,加之坊间传闻,以“或曰”“或言”“盖”等不确定说法来充实老子资料。因此才有了广为流传并被作为“信史”的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因为“世莫知其然否”,所以只好说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这是司马迁的无奈之举。可是后人却以此为据,对老子进行了“出世”和神化的各种演绎。这是司马迁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科技发达的西方世界普遍尊崇老子及其思想,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说:“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希腊相媲美……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老子说,只有权力接受社会监督而不生事,天下人才会富裕

姜先生说:老子没有说过要人要守住贫穷的话,叫人贫穷纯属愚民教化思想,而老子没有愚民教化思想,他只有“愚君”思想。在《道德经》的语境里,“愚”与“知”是一对反义词,“知”喻指心机智巧、权诈之术。

比如20章“我(圣人)人之心哉”。65章又说:“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君主)知也。故以知知国,国之贼也;以不知知国,国之德也。”

那么如何才能让天下人回归自然而致富呢?老子说得很清楚、很果断: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所谓禁忌,就是侯王出于一己之私而设立的所谓“礼法道德标准”,这种规范标准越多,民众受到的束缚就越严重,民众因此丧失自由和创造活力而陷于贫困。

所以民众贫穷不是“自然”的,而是“天下多忌讳”造成的。事实上,万物没有甘心受约束的,人更是如此。

文中的“我”与“民”,对应于“道”与“万物”,“我”能“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民”自然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就是权力者无为,不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让民众“自化”即自由发展,这正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为道要求;

所谓“我好静而民自正”,就是权力清静淡薄,民众不走歪门邪道,行为端正而有正气,因为“清静为天下正”,权力守静是天下正义的基石;

所谓“我无事而民自富”,就是权力不因“贵生”而“贵难得之货”,对下横征暴敛,施行盘剥,民众自然会富裕起来;

所谓“我无欲而民自朴”,当权者无私无欲,不抛出名利诱饵,“使民心不乱”而民众归之于自然淳朴而自律。

老子在这一章指出“民弥贫”的根源在“侯王”,即“我有事”,是权力所规定的各类禁忌行为,老子在77章又说: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民的饥饿、动乱、轻死,是因为“其上”重赋、有为、厚生。

老子希望侯王要“爱民治国”,不要“有为”而滋生事端,让百姓失去自由和创造力,而应该以“以百姓心为心”,让人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才能“众人皆有余”,这样的侯王,才能“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

老子注重社会财富的积累,为何却遭到世人的误解

姜先生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任何一家反对社会财富的积累,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最讲究等级秩序,但并不妨碍他追求富贵而讨厌贫穷,只要能挣钱,哪怕是个为人执鞭开路的小士也不在乎,前提是必须合乎道义。

佛陀说:“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只要能弘法利生,钱财也是多多益善的。

道家没有等级意识,“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而《道德经》要论述的重点“无为”,强调的正是让大众监督权力,让权力释放能量,为百姓松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民众不受权力约束会自由发展,自由创造财富,可见“无为之益”,一是让权力者从控制百姓的劳碌中解脱出来,二是让天下百姓获得自由而创造财富。

老子还说:“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财富乃天下之财富,非一家一人之财富,惟有挣脱权力,周流天下,才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法则。

但是,三家重视社会和个人财富积累的主张被后来的儒教、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宋明理学思想给稀释了,程朱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说,仁义忠孝就是天理。元代以后,天理被极端化,仁义忠孝被模式化,仁义就是一切,钱财就是罪恶。

同时,宗教出于民众的修行需要,当然会对老子思想进行选择性改造、嫁接、拓展,强调的重点由国家治理转移到个人修行,这是由宗教的性质决定的,并没什么是非对错。

但是,由于三教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深远,所以但凡说到老子思想,往往会给人一种只重个人精神层面的炼养,而不重视个人才能发挥的印象。事实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无不为”目标,才是解读《道德经》应该注意的问题。否则,就会偏执偏信,不仅会曲解《道德经》,更会宗教化老子。

老子的“不争”是指强者不与弱者争,“不争”是强者的自然选择。

姜先生说:普度众生、离苦得乐是自己先乐,才能带动大家一起乐,这才是“道”;自己精神上、物质上都一贫如洗,又没有一技之长,不能惠益众生,你度谁啊?

所以,不要以为入了道了就可以“安贫乐道”了,那是大糊涂!贫有贫道,富有富道,我只希望人人富有,只要“成功而弗居”,不“贵富而骄,就不会“自遗咎”。

同时,姜先生提醒说:老子没让任何人“与世无争”,所谓“不争”本指侯王不与民争,强者不与弱者争,是“知其雄守其雌”的不争,因此“强”是前提,“守雌”是强者的自然选择。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