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辛弃疾,最初志向是当一名卫国的将士,可后来咋变成词人了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10:02:14    

谁会想到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最初的志向却是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士呢?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画像

那么,这位最初怀抱保家卫国壮志的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词坛,直至变成后世敬仰的文学巨匠的呢?这正是本文即将探讨的话题:辛弃疾,最初志向是当一名卫国的将士,可后来咋变成词人了呢?


一、少年英豪,志在四方


辛弃疾,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出生时的历城,正处于金朝的统治之,那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战火频发的时代。因此自幼年起,辛弃疾便目睹了北方百姓在金人铁蹄下的苦难生活,心中种下了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种子。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只得暂时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辛弃疾形象画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苦练武艺,研读兵法,梦想有朝一日能披甲执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这份远大的志向,如同烈火般在他胸中熊熊燃烧,激励着他不懈努力。


二、投身义军,英勇抗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中原大地再度陷入战火之中。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决然地组织起了一支两千余人的起义军,投奔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加入义军的辛弃疾,机智果断、英勇抗金,还常为耿京出谋划策。很快成长为义军中的骨干,而且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传颂,成为年轻将士们心中的楷模。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三、归宋之路,文韬武略


随着金军内部矛盾的激化,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军北撤。此时,辛弃疾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彻底改变时局,于是他建议耿京南下归宋,寻求朝廷的支持,以实现更大的抗金抱负。可就在归宋途中,他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群龙无首,局势危急。

辛弃疾没有丝毫犹豫,仅率五十骑勇士,夜袭拥有五万金兵的敌营,生擒张安国,并一路押解至临安(今杭州),献于南宋朝廷。这一壮举,震惊朝野,宋高宗亲自召见,对其大加赞赏,并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四、词坛新星,文以载道


当时26
岁的辛弃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他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南宋朝廷抗战必胜的信念。

辛弃疾与他的名词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完全按照辛弃疾的意愿发展。尽管他心怀家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主和派势力的强大,让他深感报国无门。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只得将满腔的热情与悲愤寄托于词作之中,以笔为剑,抒发胸中块垒。

辛弃疾的词作,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既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他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辛弃疾著名词句的书法作品


五、词人辛弃疾,不朽的传奇


从一名英勇的抗金将领到享誉词坛的文学巨匠,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南宋朝廷苟且偷生、消极抗金的态度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辛弃疾的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他用自己的才情和生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辛弃疾,这位词坛上的英雄,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成为不朽的传奇。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