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一前591年)是春秋时代楚穆王的儿子,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在位期间,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带领楚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
楚庄王即位之初,纵情享乐。登基三年,他没有发布过一条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令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甚至下令道:胆敢对他进行劝谏者皆为死罪。直到有一天,朝臣伍举忍无可忍,置生死于度外而觐见楚庄王。伍举进来后,楚庄王当面质问他:“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我曾经的规定吗?难不成是来求死的?”伍举道:“我哪里敢劝谏您。
只是听说了一个谜语,很长时间了也没有猜出来,人人都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给我点建议,就当是为大王助兴了。”楚庄王这才放心地说道:“那你说说看。”伍举说:“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羽毛,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楚圧王听到了这些话,想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举听到楚庄王的一番话后,明白了楚圧王心中自有分寸,因此他继续说道:“大王如此轻松便可猜中,可见见识确实高人一等。只是大王可曾想过,此鸟不飞不鸣,如果猎人暗箭射来可怎么办呀!”楚庄王听后很受触动。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十分年轻,朝中诸事尚不了解,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当时若敖氏专权,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才想出了这么个自污以自保的方法,静观其变。楚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天下之事却十分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形势都了如指掌。楚庄王韬光养晦,即位的头三年里,他默默地考察着群臣的忠奸贤愚,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
三年过后,庄王羽翼渐丰,也该大展拳脚了。接受劝谏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并陆续任命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能人贤士,使楚国上下人心安定。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公元前611年,楚国遭遇自然灾害,西部有几个部落診机发动叛乱。朝中大臣建议楚庄王迁都避敌,楚庄王却决定率军亲征。楚庄王一面诱敌深人,一面请秦国和巴人派兵从背后进攻叛军,一举将参与叛乱的庸国消灭。这时候楚庄王刚刚20岁,已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五年之后,即公元前606年,分布在伏牛山和熊耳山之间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一支游牧部落),趁着诸侯割据、天下大乱之际开疆拓土,成为周天子的心头之患。精明的楚庄王打出了讨伐陆浑之戎的旗号,率领大军,直奔中原而去。这是楚庄王首次踏足中原。战胜戎部落之后,年轻气盛的楚庄王为了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竟带着军队来到了周天子都城前的洛河之滨,在那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定王惊恐万分,立即派出大夫王孙满,以尉问之名一探虚实。
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会见王孙满,语带讥讽地问道:“象征着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那九只巨鼎,到底多重?”言下之意是周王室现在是否还能维持天下之主的地位?王孙满回答道“因为九鼎体积太大,无法称量。”意思是说,王权天下独一无二,并非人臣的权力可以比拟。楚庄王告诉王孙满,只需要把楚国兵戟上的铜钩都折下来,就足够铸成九鼎。王孙满的回答后来成为史上最著名的言论之一:“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
庄王如受当头棒喝,立刻冷静下来,他意识到以前过于注重威而忽视德,只有威德并重,才能广得天下之民,从而成就千秋伟业。于是,与王孙满道别之后,楚庄王欣然带着自己的千军万马,安静地离开周境而返回楚国。
其后,庄王任命隐士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上任后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开辟河道,灌溉农田。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还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
公元前597年,中原霸主晋国与楚国冲突加剧。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晋国,双方在邺地(今河南郑州市东)进行了一次大战。晋国惨败于楚,人马死伤过半。在船少人多的情况下,由于兵士们抢着渡河,有不少兵士都被挤进河里活活淹死。有人劝楚庄王乘胜追击,斩草除根。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还要杀那么多人呢?”说着,下令立即收兵。自此楚国在中原各国中树立了威德并重的良好形象,楚庄王自己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