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吴晗个人资料,成名的背后饱含贤妻的心血。

14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13 13:12:15    

吴晗,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曾因写了一部《海瑞罢官》遭批判而闻名国内外。这样一个大才子,竟然是爱情上的痴迷者,他决绝地追求一个瘫痪在床的女子,演绎了一曲旷世之爱的赞歌。  

吴晗,1909年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对学习历史特别感兴趣。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不久又转入上海中国公学。

恰逢胡适在中国公学当校长,他有幸成为胡适的门生,得到胡适的提携和帮助,他的历史知识突飞猛进,所写文章得到史家的认可。后胡适调任北大,他追随先生到北京,并在北大图书馆谋一职位以学习和生活。

吴晗不满足自己即有的那些知识,他想继续学习和深造。1931年初,在英语、文史满分,数学零分的情况下,被清华大学录取。可此时,吴晗的家道已经衰落,学费难以为继。还好,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仍不懈地坚持历史研究,写成的《胡应麟年谱》一书,颇受胡适先生赏识,评价甚高。胡适先生爱惜人才,觉得他不接着读书可惜了,又多方为其张罗,使其在清华获得工读的机会。

有了一份能糊口和缴学费的收入,吴晗生活稳定下来。在清华,他一心向学,成为历史系的佼佼者,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受到清华校长蒋延黼的青睐,在北京大学任校长的胡适也多次给予鼓励。二者都在意聘请他毕业后到本校任教。

学习成绩得到认可,未来的工作也有着落了,而且是多少人羡慕大学教员。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他结识的了一个病女子,并结下奇缘。

时间,1934年的秋天,地点,北平市肺病医院。在一所灰墙斑驳的病房里,孤零零地躺着一个27岁的女子。窗外落英纷纷,一片萧瑟。她那清瘦的脸上,呈现出淡淡的愁苦。透过玻璃窗,他仰望着蓝天上的流云,回忆自己那青春的岁月。

她叫袁震,出生于湖北光化县一个书香门第,尽管是个女孩子,开明的父母还是让她从就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21年,袁震考入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校内董必武、陈潭秋等进步老师的影响,不仅学识大为长进,思想也更加活跃。

使她出名的是,她所写的一篇宣言。1922年,武汉三镇一些著名的女界人士发起组织了“女子参政协进会”,袁震因思想和行动都比较活跃,也被邀参加。在起草宣言时,很多有大学文凭的女士不敢动手,而是推举思想活跃、文笔犀利锋健、在学校就小有文采的袁震。15岁的袁震觉得这是个阐述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机会,便欣然接受了。她略加思索,便当场挥毫,一股作气起草了《女子参政协进会宣言》。这个宣言,慷慨激昂、旗帜鲜明地道出了中国妇女反对封建、提倡民主、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很有巾帼雄风。宣言发表后,一些人了解到出自一个年仅15岁的少女之手时,都大为惊叹!小小的袁震也由此在武汉三镇出了名。

1925年,袁震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可因社会动荡、家道衰落,她交不起学费,无法入学,只得入聘到武昌女子师范任教。她一边为生存奔波,一边继续求学。1930年,袁震考进了清华大学。此时,她已经23岁,当时像她这个年龄的女子都早已成家,读大学的,也早已毕业,可她却一门心思要求学问。由于她聪明伶俐,一进清华就显露了才华,加之用心苦读,成为清华园中的佼佼者。

由于学习太刻苦、生活又太清苦,在她即将毕业时染上了肺病。治疗又不及时,病情日重,她卧病太久,迟迟不能参加课程学习,清华大学取消了她的学藉。就这样,她被孤苦伶仃地扔在了病房里。

有一天,袁震的好友蒋恩钿到医院看她,身后跟着一位个头中等、风度儒雅、有些腼腆的年轻人。蒋恩钿向袁震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吴晗。听说我要来看你这个才女,便跟来了。”

对吴晗这位同届的同学,袁震早有所闻,知道他是个大才子,对他很是羡慕。他们很快便没有了陌生感,聊起来又很投机。

袁震问:“吴先生,听说胡适先生聘请你去北大任教,你去吗?”

吴晗答道:“胡适先生的学问人品我是仰慕的,可我是清华培养的,首先应该为本校效力呀!”

蒋恩钿说:“吴先生已正式被本校聘请留用,蒋校长十分器重他,免了助教这一台阶,直接破格聘请他为教员。”袁震钦羡道:“吴先生,你真是春风得意啊!”

接着,袁震又谈起吴晗发表过的几篇论文,吴晗惊异道:“你看过我的那几篇拙作?”袁震笑道:“我对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非但看过你的文章,还颇有印象哩!”

吴晗就叫她谈谈对那几篇论文的看法,袁震也不推辞,侃侃而谈。她学识渊博,发表的见解独到,令吴晗耳目一新。他不由得击掌称道:“你真不亏是一个才女,令我辈汗颜也!”说得袁震很不好意思,连连摆手,“你才是大才子!”

这次见面,吴晗对袁震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她的博学强识,为吴晗所敬佩。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吴晗每隔几天就到医院去看望袁震。每写就新文章,也拿去让她指点。每次从医院回来,吴晗都兴奋不已,很有喜逢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渐渐地,吴晗对袁震产生一种难舍难分的微妙情感,他知道自己爱上了她,并想向袁震表白,但他又深怕袁震拒绝自己,不好贸然开口,便托好友蒋恩钿向袁震转达自己的想法。袁震得知后惊喜不已,她对吴晗的才华学识十分倾慕,她想不到自己病卧在床,还比吴晗大两岁,会被他看中。况且,吴晗已是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人物,她却是个没有学历、一文不名的退学女子。袁震思来想去,不愿以自己的重病之身,拖累他这个很有前途的人。于是她藏起心中的情感,婉言谢绝了吴晗的求爱。

吴晗明白,袁震是怕连累自己,由此对袁震更是倾慕,也更坚定了追求袁震的心,他往医院跑得更勤了。袁震在病塌上费尽心思地打消吴晗的念头,每一次他都一笑了之。为使袁震不再饶费口舌,有一次吴晗坚定地告诉她:“不管你态度如何,我是铁了心这一辈子非你不娶的!”

这短短的一句话,使袁震热泪盈眶,她知道吴晗不是轻浮之人,说过的话就等于撒下的种子,再劝他也没有意义,只有默默地接受了。吴晗见袁震已被自己的话打动了,格外兴奋,跑出去买了一束鲜花送到袁震的面前。

然而,不久后袁震又临灾祸,肺病未愈,又被查出患有骨结核,被一幅石膏固定在高高的病床上,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可吴晗则是青云直上,又被清华大学破格升为教授。

这一天,当吴晗又来到医院看袁震时,袁震苦笑道:“我有可能终身瘫患在床,吴先生还是好自为之吧!”她坚定地表示要和吴晗分手,从此天各一方。

吴晗理解她此刻的心情,宽慰道:“我的好自为之就是到医院来陪伴你!既然你已经答应了我,就不能再生悔意,我同样也会至死不渝!”

为了帮助袁震减轻固定在病床上的痛苦,吴晗到医院来得更勤了,每次来,都有意跟她谈一些她喜欢的话题。由于袁震是固定在一个高高的病床上,吴晗只有站着和她交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袁震就劝他:“你就坐着和我说吧,难道怕我俯视你吴生!”吴晗也幽默地说:“你不是主张男女平等吗?我只有站着才能和你平等。”

袁震家里也不富裕,有一段时间因为交不起治疗费,只得搬到一个租住的一个小屋里自养。为了帮助她治病,吴晗每月都要从八十元大洋的薪水中拿出一半来接济她。袁震不愿接受,她知道,吴晗因父亲去世曾找学校借了300元的债,还要负担弟妹们读书。

吴晗为使袁震安心接受,便想了个主意,让和袁震同住的姐姐袁溥之帮他抄新著《李朝实录》,40元大洋作为抄稿的报酬。不久,袁震的妹妹袁熙之也来到了北京,吴晗又介绍她到交通大学当了图书管理员,每月有60元大洋的薪水,这样才解决了袁震看病的费用和三姐妹的生活问题。

吴晗执着地追求一个瘫痪在床的大龄女子的消息,早就在清华园传开了,许多人都匪夷所思,不可理喻,凭吴晗的才华学识,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家闺秀是没问题的。也曾有朋友不解地问过吴晗,吴晗认真地答道:“袁震是有病,且瘫痪在床,可我喜欢和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学识,她的人品、学识并没有瘫痪。”

吴晗在北京私订一位瘫痪在床的姑娘做未婚妻,消息传到了义乌乡下母亲那里,母亲心急如焚,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劝说吴晗放弃这桩婚事。吴晗耐心地跟母亲解释,极力称赞袁震的人品和学识,母亲见儿子心意已决,百头牛拉不回来,只得摇着头回去了。

正在吴晗和袁震热恋之时,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北京、清华等各大院校开始外迁,吴晗处于两难的选择,他不想留在北平为日本人服务,又扔不下病床上的袁震。袁震呢,极力劝说他离开北平。恰好,云南大学聘请他去教书。他很想带着袁震到昆明去,可袁震还不能下床,路途遥遥,实在走不了。为了不拖累吴晗,她决定自己暂时留在北京。俩人依依惜别,吴晗深沉地说:“我这一去虽关山万里,但绝不会忘记你,也绝不会移情他人!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一旦你能下地行走,我就来接你到昆明。”战乱,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也使他们二人不得不天各一方。

在昆明,吴晗除了每月给袁震寄去生活费外,每隔几天就要给她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鼓励她战胜病魔,每一次的来信都使孤独于病床的袁震感到了温暖,她下定决心要养好病去和吴晗相会。

爱情是一副天下最好的良药,果真使得袁震一天天康复起来。1939年春,袁震终于能下床行走了,她万分欣喜地给吴晗去了一封信,并决定立即动身去昆明。5月,她在姐妹的搀扶下,一路颠簸,千里迢迢来到昆明。

此时,吴晗的母亲也随吴晗住在昆明,他带着袁震拜见自己的母亲。母亲见到在病床上已熬得苍白干瘦、且仍要人搀扶的袁震后,十分难过,特别是在她了解到袁震因病可能会影响生育后,更是心情复杂。这天,她把吴晗喊到自己屋子,哭着劝说:“这姑娘端庄大方、彬彬有礼,是个好姑娘,但她已病成这个样子,又可能不生育,只要你答应不同她结婚,我可以把乡下的房屋田产全部变卖了替她治病,替你尽心!”

吴晗含泪劝说母亲:“我和袁震的关系不是因她病而生同情,我们是真心想爱。”母亲最终被儿子打动了,只得支持儿子。

为了照顾大病初愈,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的袁震,此时,身为西南联大教授的吴晗自己动手做饭、洗衣、劈柴、买米;晚上他把袁震扶上床安寝后,又开始读书写作备课。尽管忙得不亦乐乎,但吴晗心情却格外快慰,特别是每天晚饭后,他都要搀扶着袁震去散步,二人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夕阳的余辉中,情意浓浓。

在吴晗的精心照料下,袁震渐渐可以自己走路了,渐渐地也可以料理自己日常的生活,渐渐地脸上有了红润了。

1939年10月,30岁的吴晗和32岁的袁震在经过种种磨难后,在简朴的小屋举行了婚礼,向世人昭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力量。

婚后,袁震的身体越来越好,她放弃了自己的学问,充当了吴晗的助手,一边精心照顾一家人的生活,一边为吴晗的文章润笔誉写,使得他的文章更有内涵。

春天有播种,秋天才有收获,爱情之花,只有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结出丰硕之果。吴晗终成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身边有一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默默无闻的家庭贤内助和学术顾问。每每说起自己的妻子,吴晗总会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