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从改变自己到改变世界
大家好,我是张一定,一个总梦想着能把自己写进名人传记的追梦少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女性科学家拿到过两次诺贝尔奖。
她是玛丽居里,在中国一般称呼她为“居里夫人”。
一个名垂千史的科学家,到最后,大家竟然只知道她是居里的夫人。甚至还有人以为居里夫人就是她的名字,姓居名里(……)
甚至,不少人关注她的私生活更多于她的科学成就,或者直接抹杀掉她的贡献,认为一切都是她丈夫的功劳。这真是令人唏嘘。
有人知道吗?她的原名叫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
玛丽是科学界的传奇。
她一生中拿过两次诺贝尔奖,分别在物理与化学领域。玛丽被授予的名誉头衔,数下来有一百多个。恐怕连玛丽自己都数不清,她为未来的女性开辟了多少条道路。她对人类的贡献难以估量。
谁能想到,一开始玛丽只想做一个中学老师。
一
玛丽居里是怎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呢?
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女主大爽文,很接地气的那种。
几乎是每一次,她都能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实现她的梦想。
1867年11月7日,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在华沙(波兰首都)出生。
度娘说她是中学教师家庭,其实看过玛丽居里自传的人都知道,她父亲是在一所预科大学当老师,教物理和数学。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
家里五个孩子,她最小。
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玛丽更是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她六岁入学,是班里最小的学生。
然而,她在求学之路上很快遇到了重大的打击。
在她九岁那一年,姐姐不幸病逝,母亲也因为伤心过度而离世。
除了母亲逝世带来的痛苦,她还不得不承受外族入侵带来的恐怖高压。
那时的华沙处在俄国的统治下。俄国入侵,不仅仅是对波兰领土的入侵,更可怕的是对波兰人民意识的入侵。俄国人希望压制他们的民族意识觉醒,
于是,所有公立学校的课程,必须由俄国人用俄语教学。而由波兰人经营的私立学校则要受到严密的监视与控制。
私立学校不允许颁发正式文凭。就算是能够拿到正式文凭的公立学校,也同样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那就是俄国老师对波兰学生的敌视情绪非常强烈。
《居里夫人自传》也曾提及到当时可怕的氛围。
“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本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们极大的爱国热情。”
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愿意去这样的学校,教育水平堪忧。所以,总的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私立学校的教学水平比公立学校要好上一些。
从小接受俄语教育的波兰学生,很快就显出一些大问题。
他们连自己的母语波兰语都说不流利了。
私立学校的老师,大多还是波兰人。他们倒会冒险偷偷教学生们波兰语。
希望他们别忘了自己的国家。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玛丽起初还能读私立学校,后来也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虽然公立学校的环境恶劣,但是在父亲的人文素养熏陶下,玛丽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
要注意,玛丽一直跟普通小孩不一样。
她的自学能力极强。
她很早就开始学习法语德语俄语,后来她发现英语也很有用,便也学习起英语来。这样一来,她就能够阅读到大量外文书籍。这为她日后实现梦想埋下了伏笔。
不仅语言学得好,连物理和数学都学得很轻松,成绩很好。
所以,她中学毕业时,才十五岁。
放到现在是什么呢?直接进少年班的神童。
各位也可以尝试一下自学八国语言,说不定,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居里夫人(……开玩笑)
可惜呢,神童玛丽当时没能继续深造。
玛丽起初并没有想到去巴黎,她只是想去一所中学任教。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为了补贴家用。她必须要找到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她找到的家庭教师工作离华沙很远,需要乘坐火车几个小时,下了火车后,还得搭五个小时的马车。
一顿舟车劳顿,她才能抵达目的地,一个农场。
起初玛丽是忐忑的,很快她就发现了农场带来的乐趣。
她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同时,因为这份工作并没有占据她全部的时间,所以她得以在课余时间,帮助一些女孩子上学。
当时那个偏僻的村子被俄国人统治,不少儿童没法上学。村里有一些女孩子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常年是被忽略的状态。她们也很渴望学会读书写字。
所以,玛丽居里把他们编成了一个班,用波兰语教他们读书写字。
孩子的父母们都对她万分感激,但这种义务教学是要冒巨大风险的。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玛丽居里很可能被捕入狱。然而她还是决定要这么做了,这正是她人格的伟大之处。
在这样的如履薄冰中,玛丽居里也意识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不自由,正在慢慢毁灭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意识。
她听说了许多女性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的事迹,渴望自己也成为这样卓越的女性。
她萌发出了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
她想去巴黎。
那一年,她17岁。
看起来,她还有许多时间。
只不过,想从一个偏僻农场前往巴黎读大学,难度不亚于国内山区里的孩子挑战哈佛大学。尤其当时可没有b站。
二
为了到巴黎求学,玛丽不得不比谁都努力。
白天她要在农场当家庭教师,晚上,她就疯狂学习。
其实一开始,玛丽并没有选定物理与化学领域。她喜欢文学,对社会学也很感兴趣。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很容易理解。在经历了三年时间的学习后,她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物理和数学。
她努力地为学习做准备,也积攒着钱,用来负担在巴黎的留学费用。
玛丽的毅力是超乎凡人的。
她下班,坚韧不拔,自学到深夜。
你们下班,坚韧不拔,玩手机到深夜。
请把“我错了”打在公屏上。
尽管玛丽是天赋异禀的,但是客观上来说,波兰中学与法国中学的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得近乎无法跨越的鸿沟。更别提她的目标是当时巴黎的一流大学。这样的自学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玛丽没有放弃,她为了缩小差距,便自己选择了一些书籍来自学。很快就取得了效果。
这样的自学迅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来的科研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在她以为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噩耗来了。
她的姐姐也决定去巴黎学医,她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毕竟,家庭的经济条件摆在眼前。他们无法同时去巴黎,于是两姐妹约定好,互相帮助对方,先后完成学业。
玛丽不得不继续留在农场。三年半后,她帮助三姐妹完成了课程,也回到了华沙,继续做一份新工作。因为父亲退休了,家里更困难了。
她得补贴家用。
回华沙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她终于能进实验室了。因为她的堂哥是实验室的主任。
对于物理和化学来说,实验非常重要。
然而,她平时要工作,几乎没时间去做实验。
她只能选择晚上或者星期天,才能进实验室。
无论如何,她抓紧了一切命运从指缝里淌下的每一点机会。她用实验去检验书本的知识。便常常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结果,也常常会发现自己缺乏经验。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知道的开始。
她在沮丧和兴奋混杂的情绪中,开始真正地意识到,成功之路有多么坎坷难行。
在这一段求学生涯里,玛丽还参加过一个地下团体。
所谓地下团体,本质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科普小组”,为了报效祖国,天天给农民工人免费补课。看着还不错吧?不过在当时的波兰,这也是被禁止的(……)
尽管这个团体没教出什么成效来,但是,玛丽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她对梦想的追求变得更加坚定了。
就像每个心系国家的青年,希望能到强国之地深造,只是为了想多学一点。尽自己所能,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不再被人欺负。
她的梦想镶上了国家的金边,从此变得坚不可摧。
1891年11月,经历了七年的努力,玛丽终于决定前往巴黎了。这时姐姐已经结婚,她在巴黎受到了姐姐与姐夫的热情欢迎。
姐姐让她住自己家里,这样可以省下一笔租房的费用。
只是没住几个月,玛丽就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为了方便行医,姐姐的住处定在了郊区。
然而,这住所离大学很远。
到底是要节省时间去学习,还是要住免费舒适的房子,把时间花在路上呢?
玛丽选择了节省时间学习,但因为她的积蓄有限,家里也没有办法支援,她只能选择租下一个条件恶劣的阁楼。
条件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玛丽在她自传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住在位于顶层的阁楼里,冬天很冷,取暖炉又小,屋子里根本烧不暖和,而且煤还经常短缺,所以在夜晚,屋子里脸盆中的水经常结冰。为了能够入睡,我把全部的衣服都压在被子上。就在这样一间小屋子里,我用一盏酒精灯和有限的几件炊具做饭。为了节省金钱和时间,我常常用一点点面包加一杯巧克力茶,几个鸡蛋或一点水果充饥。”
取暖的煤,她也得自己亲自弄上七楼。
不过,她并不在乎物质上的艰苦,因为她在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在这样没有纷扰的空间里,她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学习摆脱了俄国的思想控制,她在思想上获得了自由与独立。
很快,玛丽就发现了,哪怕她能够专心学习,自己的基础也实在是太薄弱了。
在来巴黎之前,她的确做了认真的准备,只是,与法国同学仍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数学的差距。
所以,她决定白天在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忙碌,晚上回到小阁楼,就学到深夜。
考验你们知识量的时候到了。b站学霸vlog界一姐,Holly Garbrielle。知道她的同学们请为她打个call。
她是剑桥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常年拿第一,是学霸中的学霸。她的作息就是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睡觉。这期间,除了运动就是学习。
玛丽比她更狠,早起晚睡。
大部分学霸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自律。
只不过,很多人都告诉你要自律,但是很少人告诉你要怎么自律。你以为定个计划表,第二天照着做,那就是自律了。所以,很多人第一天开始做计划,明天我要学十二个小时!第二天你学了十几分钟,就拿起了手机,打起了游戏。
自律一样要讲方法论。一般人只知道下决心,没有感性认知,没有路径培养,失败是理所当然的。这里不展开说了,推荐大家看看《瞬变》这本书。
那么,玛丽的学习动力是什么呢?
是追上那群法国学生吗?
不是,在玛丽眼里,学习变成了一个大型探险游戏。
玛丽是这么说的:“每当学到新的东西,我便会激动兴奋起来。科学奥秘就像一个新的世界一样逐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因此也就能够自由地学习他们并且掌握它们了,这真的使我很高兴。”
假如你拿着寻宝图,每次都能寻到宝,那你也会很激动高兴的。
同时,玛丽还用上了费曼学习法。
都知道费曼学习法吧?在弹幕上告诉我一下。
什么?有人不知道?
不会吧不会吧!
我把百度给你搬过来了。
费曼学习法分为几步:Concept (概念)、Teach (教给别人)、Review (回顾)、Simplify (简化)
虽然她是个内向腼腆的人,但是她发现同学们都是学习认真的人,所以她也就慢慢融入环境,开始跟同学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一来,她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这就是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所以大家挤破头要去名校,也是因为这个。
为什么说这个对玛丽来说就是一个游戏呢?你们发现了吗?当学习这件事能升级,能开拓视野,还具备社交功能。那么,本质上,它跟吃鸡是没区别的。
所以连假期,玛丽都抓紧时间打“游戏”,不,复习她的数学。
为什么你学不好,就是因为你学不好。请学渣们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
很快,玛丽就追上了各种差距。1893年,她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物理学的结业考试。第二年,最难的数学也过了,乙等,但玛丽已经非常满足了。
而在这一年,玛丽还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灵魂伴侣,皮埃尔居里。
现在的人经常抱怨自己遇不到灵魂伴侣,也不问问自己有没有灵魂。在我看来,玛丽跟皮埃尔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三
在相遇时,皮埃尔35岁,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
第一次见面,玛丽怎么形容他的呢?
“宛如镶嵌在玻璃窗上的一幅画一样。他身材修长,头发是赤褐色的,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他的神态飘逸,表情深沉而又温柔。第一眼看到他时,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沉浸在自己思绪之中的梦幻者。他表现出一种质朴而又真诚的态度,仿佛对我很有好感。”
说人话就是:这个男的好帅,好像还喜欢我。
为什么我说他们是灵魂伴侣呢?因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没有撩来撩去,而是直接就开始探讨科学和社会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的看法是相似的,很有共同语言。
皮埃尔同样对她一见钟情。他很快就去了玛丽的学生公寓拜访,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按照玛丽的说法,那就是:“他将他每天的工作情况、他的研究和他献身科学的梦想与决心向我作了介绍。”
科学家的追求方式的确是与众不同,表白也要强调一下自己投身科学的决心。
看得出来,玛丽当时对他是有好感的,只不过,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回到巴黎,是否要离开祖国和家人。她前途都没有定下,更别提选择终身伴侣了。
大学毕业后,她回了波兰。
没多久,她就发现自己还是想回到巴黎,继续她的科研。
那一年秋天,玛丽回到巴黎。
她进了巴黎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为博士论文做准备。
爱情也开始了。两人在一起进行科研的路上,接触多了,感情也升温了。
最终,他们确认了,彼此都是对方最想要的灵魂伴侣。
至于对方是什么家庭呢?皮埃尔的父亲是一个很有资历的物理学家,哥哥是蒙皮利埃大学的教授。皮埃尔本人刚拿到了博士学位,受聘于巴黎物理和化学学校。
一个专心致志做科研的家庭,正是同样淡泊名利的玛丽需要的。
尽管满脑子搞科研的家庭,肯定没什么钱,但玛丽一点也不在乎这个。
他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连结婚礼服都没有专门购置。
婚后,两个科学狂人就快快乐乐搞起了科研。
因为两人都不富裕,玛丽也像普通家庭的已婚妇女一样,要承担家务,要自己做饭,还得继续在实验室工作。
很快,玛丽就发现,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被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同时,她还决定要考师资合格证书,去女子中学任教,这样就可以被授予教授头衔了。
她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做家务做饭,一边还得考教师资格证。
八个月后,她拿到了第一名。
说实话,这样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玛丽没有提及皮埃尔在这期间出了多少力。我们只能从她的传记里,隐约发现在孩子出生之前,皮埃尔是不怎么干家务活,都是玛丽在干。
除却这些,皮埃尔对玛丽的启发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说,在帮助皮埃尔收集资料的时候,玛丽也会有所收获。
比如说,学校的实验室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便寻找一些角落作“实验角”。这件事就给了玛丽不少的启发:没有条件,是可以创造条件的,从而心情愉快地工作。
那一时期,皮埃尔忙于晶体研究,她则在研究钢的磁性,并且在1897年发表了研究报告。
一切看起来像是走上了正轨。然而,玛丽的孩子要出生了。
在未来,这个磨人的孩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将会继承她母亲的事业,与丈夫一起拿下一个诺贝尔奖。
谁能想到,就连玛丽居里这样的科研大佬,也要面对我们俗人类似的问题。怎么兼顾哺育照料女儿又不至于放弃科学研究呢?
在现代人的眼里,很有可能会让母亲在家带孩子了。对玛丽来说,放弃科研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身为她的丈夫兼灵魂伴侣,皮埃尔也认为她不应该放弃研究,并且他从没这么想过。
皮埃尔是这么说的:“上帝特意为他造就了我这样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让我与他分享一切的。我们两个都没有考虑过要放弃我们如此珍爱的科研工作。”
皮埃尔尊重她的志向,支持她的梦想。
我想后世人都要感激皮埃尔居里,要是没有他的坚持,世界上不会少一个妈妈,却很可能导致一个科学巨匠就此消失。
这样一来,他们必须要雇一个女佣,尽管玛丽还是亲自照顾女儿。当玛丽去实验室的时候,就把女儿交给爷爷照顾。
终于,他们过上了平静规律的研究生活。
这时候,一个改变玛丽与皮埃尔一生,改变世界的实验出现了。
四
一个叫做亨利贝克勒尔的人,做了一个特别的实验。他将铀盐用不透光的黑纸密封好放在照相底片上时,发现底片会被感光。
贝克勒尔认为,底片感光是因为铀盐能够放射出一种射线,而且通过实验,这种射线可以使验电器放电。
起初他误以为阳光下的暴晒是铀盐产生射线的原因,但后来他就发现了,哪怕是在黑暗中放上几个月,铀盐仍可以放出这种射线。
这个实验迅速引起了玛丽的注意,她与皮埃尔沟通后,就决定研究这种特别的射线。他们在延伸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
他们甚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被许多人采用和改良后,也因此发现了另外几种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对外公布了新元素钋,5个月后,他们又发现了镭。他们发现了这些新元素,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假如没有原子量的测定,没有样品,很难令人信服。
所以,他们还有大量的工作,比如分离出纯元素。
他们立刻就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钱。
当时他们已经明确知道,圣约阿姆斯塔尔炼油厂的铀沥青矿废渣里含有镭。
他们需要大量这样的废渣。
大量废渣,那是多大量呢?
以吨计算。
废渣不值钱,但是这炼油厂在奥地利。怎么把废渣运到巴黎,就是一个大问题。
同时,他们没有设备,没有实验室,没有助手。
他们有的,就是两个人,四双手。
那怎么办呢?
居里夫妇会怎么获得这些废渣,怎么解决缺设备和实验室的问题,完成他们伟大的梦想呢?皮埃尔居里又是怎么离世的?玛丽为什么会被攻击为“波兰荡妇”,她是怎么被人阻拦最后还是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的?玛丽如奔赴战场,又怎么获得全美国女性的捐赠的?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玛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