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30日】39年前的今天,从倒数第一到顺数第一的励志科学家童第周病逝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
【从倒数第一到第一】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今浙江宁波鄞州。17岁时以插班生最后一名身份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经过刻苦努力,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
1927年(25岁),大学毕业后,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在布拉舍(A. Brachet)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成绩非凡。1934年,获博士学位。
小学语文课文《一定要争气》,讲述了童第周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故事。
【三进山东大学】
1934年(32岁),回国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随学校内迁到四川万县。1938年,山东大学解散,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
1946年(44岁),抗战胜利,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再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49年(47岁),他再次回到山东大学,担任动物系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任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
【第一位“克隆”鱼的科学家】
童第周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项研究具有开创性,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童第周将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注入到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这些动过手术的受精卵长大后,在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提出核质关系理论。后来国际生物学界命名这种鱼为——“童鱼”。
(童鱼与普通鲫鱼对比)
1963年,童第周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把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角皮鱼卵内,鱼长大后有些性状介于二种鱼之间。他成为第一位“克隆”鱼的科学家,也为动物育种提出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
(童第周与妻子合影)
【打扫卫生的先进工作者】
文革期间,在学院担任卫生打扫工作。1977年,任中科院动物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会见童第周等科学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