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胡锡进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胡克显是航天系统的一名会计。小时候,胡锡进的成绩很好。高中毕业后,胡锡进先后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胡锡进进入《人民日报》,当上了一名国际部的编辑。胡锡进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得胆子大。那么,胡锡进的胆子有多大呢?我们从三个事例可以看出端倪。
1993年,波黑战争爆发,前线急需大量战地记者。胡锡进得知此事以后,马上写了申请书。上级考虑到胡锡进当过兵,又会俄语,就批准了他的请求。8月,胡锡进登上了飞往萨拉热窝的飞机。落地以后,胡锡进发现情况非常糟糕。其一,萨拉热窝的物价特别高,一公斤面粉需要15美元,一公斤白糖需要60美元。不仅如此,萨拉热窝作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经常发生交火。有一次,子弹擦着胡锡进的耳朵飞过去。尽管如此,胡锡进在萨拉热窝呆了三年,带回了大量一手资料。回国以后,胡锡进升任主任编辑。
当上主任编辑以后,胡锡进的生活平稳了许多。直到1997年,胡锡进再次面临命运的选择。这一年,《环球时报》正式创刊。胡锡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人民日报》当主任编辑,另一个是去《环球时报》当副总编辑。胡锡进考虑再三,选择了后者。毫无疑问,胡锡进的选择是比较冒险的。因为《环球时报》刚刚创刊,发行量不是很大。如果他选择继续呆在《人民日报》,他不一定会发财,但是一定会比较安稳。胡锡进选择《环球时报》证明他的胆子很大。
加盟《环球时报》以后,胡锡进殚精竭虑,把《环球时报》办成国内数一数二的媒体。此时,胡锡进已经年近60岁,到了退休年龄。照理来说,胡锡进应该在家休息,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但是,胡锡进却没有这样做。2019年,胡锡进飞赴香港,开始了一段奇妙之旅。在香港,胡锡进采访学生、市民,与学者公开辩论。对于胡锡进的到来,有些人拍手叫好,有的人则表示不欢迎。在辩论会上,有学者甚至措辞激烈,攻击老胡。老胡不为所动,继续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老胡诚恳的态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称赞。从以上三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老胡的胆子非常大。作为一个媒体人,老胡是合格的,我们为老胡点赞。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