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胡适之的人生经历简介(胡适(之)简介)

24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22 12:00:12    

胡适(之)简介

胡适照片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彊,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张少谈主义,主张先疑后信,主张科学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胡适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
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
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他的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在世人面前。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