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最早指诸侯的儿子,相应还有公孙就是诸侯的孙子。后来公子成为一种尊称,指那些温文尔雅的年轻男子。战国有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是以养士闻名天下,门客多达三千,天下士人争相归附。
虽说四公子名声都很大,也有很多崇拜者,但他们之中也并非没有污点。
孟尝君
孟尝君为四君子之首,他少时聪慧从众多继承者中脱颖而出,以庶子身份成为族长,军事上。合纵抗秦成为佳话,他能听人劝,对冯谖免除薛地人高利贷的做法虽然开始不理解,但后来也欣然接受。不过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很完美,实际上他的污点可就太多了,一是养士良莠不齐,虽然“鸡鸣狗盗”之人可以帮他从秦国逃脱灭顶之灾,但正是由于他什么人都招,导致其实他的名声并不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太史公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说明这些人甚至影响了孟尝君封邑薛地的风气,孟尝君本人也是“自喜”,并不是真心结交这些士人门客。二是心胸狭小,滥杀无辜。孟尝君曾因为有人笑话他矮小,就在赵国地盘上杀了几百人,屠了一座城。三是为人不忠,倒戈东家。作为齐国人,孟尝君竟然参与五国伐齐,导致齐湣王被杀。因为这些,其实历史上对孟尝君的评价并不高。
平原君
平原君的功绩是带领门客入楚求援,解了邯郸之围。但这也正说明平原君最大的问题就是眼光问题,没有雄才大略。邯郸之围的直接原因是平原君贪图小利,接受了韩国的上党,从而引发了秦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人被坑杀,进而邯郸被围。当然,这是“马后炮”,不接受上党而让给秦国,也不一定就不会遭受羞辱,按当时的形势,秦、赵必有一战。这件事连太史公都诟病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虽然是“佳公子”,但“利令智昏”,还是没眼光呗。
春申君
春申君是四公子中唯一一位非王族出身的,他凭借拥立楚考烈王即位,成为楚国国相。成为国相后,他也以养士为荣,是四公子中门客最多的,但他养士也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后来,春申君参与了楚国皇室继承人的纠纷,他把自己怀孕的宠妾献给楚王,楚王还真让这个宠妾和春申君的儿子做了继承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他被宠妾的哥哥杀人灭口了,可见春申君私德上也不怎么样。《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评价春申君:“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功是功过是过,太史公还是很客观的。
信陵君
相比其他三位,信陵君的评价可谓是一边倒的好。《史记》中四公子都有列传,分别是《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司马迁不称信陵君而称魏公子,在《魏公子列传》中也都称其为“公子”,一共提及一百四十七次,可见司马迁对信陵君是与其他人不同的。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也非常高:“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信陵君是名副其实的名冠诸侯,并且汉高祖刘邦都视他为偶像,每次路过大梁城,都祭祀他。还为他设置了五户封邑,为他守坟,一年四季祭祀不断。信陵君也当得起这样的礼遇,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无愧于“公子”的称号。
信陵君忠,他窃符救赵,虽然违背了魏王的命令,但留存了赵国,也延续了魏国。这件事上,没有一个人说信陵君不忠,因为他违背的是君王错误的命令,纠正了君王错误的决策。他在外流亡十余年,也没有抵抗魏国,甚至还让门客回魏国帮助魏王。这点就比孟尝君强。荀子评价信陵君:“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拂,匡正之意。
信陵君义,他甘愿与赵国共同灭亡,也要率自己的几千门客去救赵国,这是大义。他为了救赵国,甘愿违抗魏王的命令,这也是大义。
信陵君礼,他对看门人侯赢毕恭毕敬,对杀猪人朱亥客客气气,这些不是装出来的,侯赢多次试探信陵君都验证了这一点。可见信陵君是懂礼、尊礼的,他能礼贤下士,真的把门客当人看。所以门客为他效力,并不是看中他的钱财,而是真的觉得信陵君可交。孟尝君失势后,很多门客离他而去,等他又有权势了,又争相回来,他非常愤恨,他的谋士冯谖说这是人之常情。可反观信陵君,他流落赵国,他的门客不仅没有走,反而越来越多人从魏国来归附他,这就是人格魅力。所以侯赢才会等他到了前线,夺了军权,就自刎,正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好写照。
信陵君勇,他两次抗秦,大败秦军,让秦军不敢出函谷关。他还集合了其他诸侯进献给他的兵法,著成了《魏公子兵法》。可惜到现在已经失传了。
信陵君智,他知道赵国有两个隐士——毛公和薛公很厉害,他们一个是赌徒,一个是卖酒的,于是就去拜见他们,并和他们结交。平原君听了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不能交往了。信陵君听了就准备离开赵国了,他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游,交往之意。他认为平原君徒有虚名,不识人,不值得交往。可见信陵君有识人之智,后来正是由于毛公和薛公的劝说,信陵君才回魏国,成就了组织五国抗秦的伟业。
信陵君识大体,守道义,懂礼仪,通人性,可谓是现象级的偶像人物。古往今来,对信陵君的溢美之词举不胜举。引用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吧。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节选)
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
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
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