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蜀汉(季汉)皇帝,史书称其为先主或汉昭烈皇帝。刘备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从江湖大哥起兵创业,征战近四十年,建立蜀汉政权。生于乱世,白手起家。有勇有谋,能屈能伸。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分析和思考的特点。
个人魅力和领导力的养成
刘备自幼丧父,寡母扶养,家境清贫。十五岁在洛阳行学,到二十六岁涿郡起兵征战平乱。刘备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优秀领导力。
刘备除了拥有汉室宗亲姓氏之外,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求学过程中,不甚乐读书。不喜欢读书,学业成果和造诣必然不高。他爱好武艺,剑术很好。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杰;喜欢精致华丽的服饰;喜爱骏马、烈犬。总结起来就是:有武艺,有城府,不爱书本爱江湖。妥妥是个社会人。
等到刘备行学结束。因为没钱走动关系,也没有朝堂背景。文不出名,武未建功。没有机会出仕做官。只能回老家,在涿县当地谋生。刘备不喜读书,也没有务农耕种。武艺在身,又喜爱结交朋友。所以在涿县走上了江湖道。
大哥不可怕,就怕大哥有文化。刘备大哥毕竟是京都洛阳行走过几年的人。有文化,又有武艺,还见过世面。很快就在涿县聚集了一帮小弟。聚集了小弟可不是集体去种地,组成了类似帮会的江湖组织。
有组织,有成员那就得有经济收入才能维持。日常业务就是乡里县里的日常治安,交易秩序,对付散兵流寇,向过往的行商收取过路费,本地有产业的家族资助等等。类似于民间组织的保安队。
这和公司创业一样,大家跟着这个团队有收入,有安全感,有荣誉感。组织才能稳定,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刘备作为组织首脑讲义气,有头脑,能服众。刘备很快就成为了涿县江湖的带头大哥。刘备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就在这个阶段逐步形成。
勇猛中的狡诈
正值乱世,全国各地叛乱四起。时势造英雄,刘备得到了天使基金的投资。中山贩马的大商人资助了刘备马匹和物资。刘备有了起家的本钱,带着关羽、张飞等核心兄弟,集合了几百个县里的有志青年。开始走出涿县,正式上战场打仗。
第一次正式上战场,刘备很勇猛。但是缺少战场经验,被敌人打落马下,差点丧命。在地上装死才逃过一劫。
这次的教训很惨痛,刘备深以为戒。以后多年征战中,虽然不断经历各种惨败、逃亡。但再也没有发生过在战场上装死,任人宰割的情况。刘备作战勇猛,又非常机敏狡诈。如果情势不妙,立刻就走,绝不犹豫。
在徐州,刘备就经历过数次兵败逃亡。袁术截杀,刘备败逃。吕布两次攻打小沛,刘备败逃。曹操突袭徐州,刘备逃亡。
官渡之战时,文丑骑兵追杀曹操,刘备就在文丑军中。文丑骑兵中计,被曹操骑兵击败,文丑被杀,刘备平安逃走;
官渡之战后,曹操亲征汝南,刘备在汝南兵败,平安逃往荆州;
长坂大败,刘备在乱军中平安脱身;
夷陵惨败,刘备在几万败军之中,厮杀逃脱。平安到达白帝城。
多次兵败,刘备都能平安逃脱。除了自身的战斗力强悍、贴身护卫得力以外。核心还在于刘备对战场上的临机判断能力超强。勇猛如虎,狡诈如狐。当得起枭雄之称。
不断成长,宽仁大度,蜕变为割据首领
刘备从江湖大哥变成领兵作战的将领,这是个巨大改变。当大哥和当将军不可同日而语。招募统御士卒、日常训练,兵法谋略,行军作战,临阵指挥,缺一不可。
刘备从涿郡起兵七八年时间,统领作战部队从小规模逐步扩大到中型规模。部队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逐步上升到几千人,再到上万人。刘备在不停的战斗中学习成长。
刘备还逐步担任过县令、国相等行政官职。除了军事工作,刘备还学习治理地方。刘备体恤百姓,重视民生和经济发展。
刘备没有士族官僚背景,根基薄弱。涿县起家的心腹,都是寻常武夫或江湖草莽。刘备自己也是半路出家才为将、为官。深知自己团队的短板。所以刘备礼贤下士,结交笼络人才,对待属下和人才宽仁大度。逐渐刘备练就了核心技能:识人、知人,用人,笼络人。
刘备对待兄弟、对待部下、对待百姓,始终倡导仁义为先,以人为本。逐步树立了自身宽厚仁义的个人品牌。
刘备服众,初期以兄弟情义,保境安民为核心凝聚力。随着地位的上升,刘备阵营奋斗目标也随之改变: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为阵营征战,树立了大义旗帜。
194年,刘备在协助徐州防卫期间,获得了徐州牧陶谦的认可以及徐州富商麋竺的倾力支持,得以在徐州立足。从割据势力的附庸部队将领升级为地方割据首领。
临机决断,坚韧不拔
刘备在徐州与吕布、袁术、曹操不断争斗。因为根基薄弱,实力有限,在徐州争夺中多次兵败。
刘备不气馁,也不放弃。实在无路可走,就暂时依附于敌人的敌人。积蓄力量,寻找良机。当前的事情临机决断,远期的志向坚韧不拔。气度恢宏,心怀大志。
为了部队存续,刘备放下夺城之恨。暂时屈服于吕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白门楼劝说曹操诛杀吕布,除害雪恨。
失去徐州根基,投靠曹操。栖身许昌,韬光养晦。为匡扶汉室的大义名分,参加衣带诏反曹联盟。身处险境,待机而动。
199年,刘备借征讨袁术的机会,斩杀车胄,重夺徐州,与曹操决裂。然后联络袁绍,搅动官渡风云。
曹操突袭徐州,刘备判断有误。等曹操精锐杀到时,自知抵挡不住,逃亡毫不迟疑。放下身段,绕行千里,投奔袁绍。
身段软,能放得下架子。刘备从涿县起兵,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势力集团。任何一方势力都对刘备非常重视。
手腕硬。临机决断,意志坚强。该出手绝不含糊,该舍弃绝不犹豫。姿态和手腕都是为了自身奋斗大业而服务的手段。始终坚韧不拔,坚持战斗。具备了乱世争雄的意志品质和斗争智慧。
知人善任,仁义中的权谋
刘备在赤壁大战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掌握了半个荆州,有了诸葛亮,庞统,马良为核心的谋士团队。紧接着进取西川,获得益州。又得到了法正,刘巴,黄权,李严等军政人才。刘备的用人谋略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赤壁大战结盟孙权,夺取荆南四郡,借到江陵,治理荆州,诸葛亮是谋主。
刘备入川,夺取益州,核心谋士是庞统和法正。治理益州,夺取三巴及汉中,法正为谋主。
刘备去世之前,又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对这三个人的使用,根据形势变化,各有侧重。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到进兵益州前是两人合作的蜜月期。建立了稳定的孙刘联盟,获得了半个荆州和江陵。
刘备入川,诸葛亮留守荆州。即能发挥诸葛亮擅长经济、治理内政的特点。又可以利用诸葛亮交好鲁肃,与东吴亲善的特点。稳定荆州局势。
在刘备入川,攻取益州的三年时间,庞统是绝对的策略核心。不幸在雒城围攻时,庞统中箭身亡。
法正获得了刘备的充分欣赏和信任。得到益州后,刘备的战略重心由荆州转到益州,法正成为刘备的谋主。
刘备此时实力变大,显露枭雄峥嵘。对孙刘联盟已经并不非常依赖。所以调亲吴的诸葛亮进益州,留骁勇善战的关羽镇守荆州。对吴态度强硬。
诸葛瑾来成都讨还江陵,诸葛亮为了避嫌都不私下接待兄长。可见此时刘备的真实态度诸葛亮非常清楚,为了表示与刘备的政治一致,必须避嫌。也无法劝说刘备对东吴怀柔安抚,暂时让利。
此后,刘备稳定益州内政,南下对峙孙权,北上攻打汉中。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是核心谋主。重用刘巴,黄权,李严等人。诸葛亮在进入益州后,一直负责内政管理,后勤保障。在阵营中的政治位次一直都在法正和麋竺之下。
不讨论刘备的大战略是否有问题,只说用人谋略上,刘备充分展现了用人所长,整合内部势力,避免风险的谋略。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恨刘封受孟达蛊惑不救关羽,也为了保障刘禅将来的稳定继位。命继子刘封自尽谢罪。仁义背后也有铁血手段。
糜芳守江陵,不战而降,直接导致关羽被杀。糜芳的哥哥麋竺在成都羞惭无比,负荆请罪。刘备没有迁怒麋竺,温言相劝:糜芳降吴,非你之罪。刘备在经历惨痛打击之时,依然胸襟开阔。不迁怒最初的有功之臣。
刘巴是优秀的人才,在荆州时看不起刘备。刘备占据荆州后,刘巴宁可逃到益州去投靠刘璋,也不投靠刘备。刘备攻取益州后,刘巴闭门不出。有将领要去杀了刘巴泄愤。刘备急忙传令:谁敢杀刘巴,我就灭他满门。刘备亲自登门去请刘巴。刘巴感佩,开始辅佐刘备。刘备为了招募人才,笼络人心。能放下私人怨恨,是优秀君主的气度。
夷陵兵败,黄权领一万兵马在江北退路被断,既无路退回蜀地,又不能降吴。无奈降魏。按照法令,黄权降魏要被诛杀满门。刘备说:黄权降魏,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啊。下令善待黄权在成都的家眷,和黄权在成都时一样的待遇。刘备大败之下,不迁怒属下反而自我检讨。如此胸怀,难能可贵。并且在危急局面下,用宽仁大度的方式凝聚了士气人心。
刘备病危,举国托付诸葛亮。让刘禅以相父之礼敬拜诸葛亮。并留下:君才十倍曹丕,嗣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君可代之的大度名言。但同时又有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中都护,执掌内外军事的老辣手段,来平衡朝局势力。举国托付同时也有深沉的权谋计略。
刘备从涿县江湖势力起步,从招募乡勇开始征战。东汉乱世中,一生征战,虽然经历过无数失败与逃亡。但始终坚韧不拔,能够聚拢人心,善待百姓。不负兄弟,知人善任。百折不挠,终成大业,建立蜀汉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独具人格魅力的平民皇帝。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