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珞珈山为何又叫落驾山,楚庄王凭什么问鼎中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09:03:04    


东湖的东边,有一座郁郁葱葱的独立山峦,《江夏县志》记为“罗迦山”(今为“珞珈山”),为武汉大学所在地。

珞珈山


关于罗迦山,民间有着几个版本的传说。传说观音菩萨从西天佛祖处回普陀山时,途经江夏,不小心将手中的玉镜失落人间。观音带着金童玉女下凡查看时,佛祖所赐的袈裟滑落在地。观音伸手去拾,谁知袈裟不见了,但刚刚化为湖泊的玉镜东边,多出一座长满树木的小山。原来袈裟化成山了。玉镜和袈裟都是佛祖所赐的宝物,看来它们不愿分开,同时变成凡间的山水,永远相伴。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作“落袈山”。

珞珈山


另一种传说,说的是楚庄王平定斗越椒叛乱后,将军队大营移至此山安营扎寨,对参与平叛的将士论功行赏,为安定民心,又赦免那些跟随斗越椒参与叛乱的从将和士兵。全军上下对庄王的宽厚仁德感恩不尽,无不对庄王歌功颂德,人们便将这座为楚王设营的小山,称为“落驾山”。

楚庄王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国名君楚庄王。虽然楚庄王并非在武汉地域内一鸣惊人,但其在问鼎中原的路途中,依然在武汉地区留下了有滋有味地传说故事,并沉淀到了武汉的地名文化中。武汉的军事系列地名就是从楚庄王问鼎中原开始的。

楚庄王


武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追溯武汉的城市史,处处可见军事城堡和战争大事。这些军事内容也大多沉淀在地名之中,武汉便有了诸多和战争有关的军事地名,其中最古老的军事地名,当数武昌磨山长嘴的鼓架坡。鼓架坡之所以得名,传说是因为楚庄王在这里击鼓督战,指挥军队在山下的清水河岸击败叛军。鼓架坡、清水河共同构筑的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历史故事。

养由基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楚国的神箭手将军养由基。关于养由基善射的传说很多,“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养由基,这也是形容箭法精准的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

鼓架山


在东湖磨山刘备郊天台下放眼东望,只见鼓架山畔新落成的清河桥古朴典雅,一代名将—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的巨型铜雕屹立桥头。关于鼓架山和清河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说,春秋时期,楚庄王对外兴兵作战,结果战败逃至鼓架山,被追兵围困,与追兵隔清河桥相望,当时敌众己寡,形势十分危急。楚庄王无奈之下,置一大鼓于山上,彻夜击鼓以求援,并许诺:“若有人来救,愿与其对分江山。”果然,不负所望,次日一早,正在附近江边牧马的勇士养由基听到了鼓声,这名神射手当即飞马来支援。

虽只是一人一骑,他却勇立清河桥北桥头,面对成千上万敌军,连发三箭,立时射落三员大将,吓得敌方不战自乱。楚庄王趁势挥部杀退了敌军。后来,楚庄王食言了,不肯把江山分一半给养由基,只把他收为大将。之后,置放战鼓的小山被称为鼓架山,山下的桥就是清河桥,但目前这座桥已经看不到了,原因是严西湖形成后,清河水面上升,桥被淹没在水面之下了。

问鼎中原


。今天的珞珈山,曾经称为落驾山,也因为一位楚王曾停留于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汉水入水口处几次大军云集,战事激烈。战争的双方都有可能驻扎在武昌一带。而从郢都沿江东下、绕道北上的军队中,规模最大、兵种最全的当是楚庄王率领的大军。因此,马房山成为庄王骑兵的驻扎点也是解释得通的。

马鞍山


庄王进入中原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洛邑郊外,举行了一次军事大检阅。周天子无奈之际派大臣王孙满去郊外慰劳楚军。正是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背景下,庄王才敢于向周天子的使臣询问象征权力的九鼎之轻重,这种气魄以“问鼎中原”的成语流传下来。而武汉地域,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必经之地。鼓架山、马房山、落驾山这一系列的相关地名,折射出的就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一小块历史碎片。

马房山


马房山曾有小村,以山名为村名。1967年曾改名兴无山,1972年恢复原名。鼓架坡也早已形成街巷,巷道狭窄,弯曲不平。1967年改名朝阳巷,1972年恢复原名。落驾山之名虽数次变化,有过逻迦山、罗家山之名,但都不离“落驾”之音。直至1928年由闻一多先生改名为珞珈山。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