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鸿雁》红遍大江南北,婉转悠长的旋律将人们带进茫茫草原,无论在KTV还是聚会上,总会有人想吟唱一曲。
如今我们常听到的《鸿雁》,是吕燕卫填词的汉语版,并由呼斯楞歌唱,收录在《塞北》专辑中。
在呼斯楞清澈的嗓音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男人独自仰望天空,看那一排排鸿雁飞过,心中思念着家乡,思索着未来,时间匆忙跑过,他此刻只想把酒满上。
很多歌曲的创作会有创作背景,《鸿雁》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时间回到1717年,在呼勒斯太苏木,秋意渐浓,夜里寒气逼人,一阵电闪雷鸣后,一个男孩降世,他的啼哭声冲出了屋顶。
这个男孩在5岁时,被选中成为梅力更召三世活佛,取法名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人们也称他为莫日根活佛。梅力更召是藏汉结合式的喇嘛庙,1972年建立,后为乌拉特西公旗的旗庙。
梅力更又译作莫日根,在蒙古语里,是聪慧的意思。莫日根活佛也如其含义,才智过人,先后学习了蒙文、藏文、梵文等国语言,常常阅读佛文经典,还精通五大学术。
学成后,莫日根活佛回到梅力更召,受到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成为当地的重要人物。他不但德才兼备,还勇于创新,大胆采用蒙语传教,使藏传佛教教理更易被传播。
虽然多年在外,但莫日根活佛始终牵挂着家人,尤其是可爱的妹妹。碍于身份,家人即便相隔不远也难以常常相见。每逢佳节,思念更重。
后来,妹妹远嫁鄂尔多斯,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见面更是难上加难。书信成了亲情的唯一寄托。
然而,妹妹不会写字,信件传递需先托人写,托人念,多出几道工序。长此以往,妹妹的婆婆心生不满,感到这儿媳妇不专注婆家,持家状态不好。
作为哥哥,莫日根活佛只得多加劝慰,让妹妹处理好婆媳关系,以婆家为重,哥哥会一直守护着妹妹,未来路还很长,要多修炼,并保重身体。
妹妹感叹家人相聚的不易,只好将书信往来转为地下,悄悄托人写信寄信,诉说兄妹的情谊。
于是,二人克制着思念之情,控制书信的次数。原本“鸿雁”就是书信的代称,他们的联系更像鸿雁一般,从北向南,心系家乡,暖春归来,饱含深情。
终于,妹妹有机会见到哥哥,她带夫婿和孩子回娘家,在途中来到了哥哥的寺庙。莫日根活佛得知后,同样激动万分。
西公旗的王爷了解情况后,特意将妹妹和家人一起接到王府居住,还邀请活佛来与妹妹相见。
见到妹妹的活佛心情激动,但又不能溢于言表,他希望能多与妹妹相聚几日,却也知道妹妹好不容易回趟娘家,让她不要在此过多逗留。
美酒入喉,夜色沉醉,王爷邀请活佛献曲,活佛心中波动,答应下来,随后即兴一曲《鸿嘎鲁》。
在演唱期间,活佛融入了对妹妹、家人的深情,也表达了对王爷的感谢。歌声传进在场所有人的耳朵,深入到各位来客的心中。
鸿嘎鲁在蒙古语中原本是白天鹅的意思,但有个别地区也认为是“鸿雁”,无论是何种鸟类,在活佛的歌声中,都是满满的情谊。
这首《鸿嘎鲁》也被收录到书中,成为了民间喜爱的宴席歌曲。
妹妹婆家听到《鸿嘎鲁》后,竟然被这首歌打动,许是理解了妹妹,不再计较她思乡过度,从此婆媳关系一直和和睦睦。
《鸿嘎鲁》在后来的翻译中,成为了《鸿雁》,在传播过程中,也促使这首宴席歌曲转向了思乡的方向。
当然,此时的《鸿雁》还不是最终版本,在后来的演化中,有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同样在呼勒斯太苏木的牧民家,诞生了一位特别的男婴,也就是著名的作曲家祁达楞太。
与莫日根活佛一样,祁达楞太才华出众,很小就和家人说要去当活佛,7岁时果真做了活佛。让人不解的是,他10岁又还了俗,像其他人一样学习工作,先去呼和浩特读书,后来在财政部门工作,最后去了一个歌舞团。
草原像有魅力一般,令祁达楞太时常想念家乡,让他想沉浸在那片辽阔的绿意中,感受那种苍茫和辽远。
《鸿雁》自然也频频回响在祁达楞太的耳边,他品味着这首曲子,仔细将它记录了下来,又进行了一次加工,旋律基本不变,主要是歌词的改编,同样表达了亲朋好友相聚的温暖氛围。
经祁达楞太改编过后的《鸿雁》,也由韩磊、沙日娜用蒙语演唱过。
再后来,就到了吕燕卫改编的汉语版本,旋律仍是莫日根活佛时期的曲调。这首汉语版《鸿雁》也曾作为《东归英雄传》的片尾曲。
如今,两位活佛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为《鸿雁》奉献了情感和才华,也借由歌曲寄托了乡情,同时让一代又一代后人传唱。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