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公孙衍简介介绍(一个冷门的历史人物,一个低配版的苏秦,拥有奇幻的一生)

21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23 09:24:41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魏国)

公元前360年,一个叫做公孙衍的小朋友在魏国出生。

如果说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最为奇葩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流窜,想要封王拜相的人才,那是很多的。

各国君主基本上都能擦亮眼睛,识别人才,并且礼贤下士,予以重用,但魏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绝缘机。

你比如,在秦国变法,帮助秦国强大的商鞅,是魏国撵走的。

帮助楚国变法,致使楚军战斗力飙升的吴起,也是魏国撵走的。

剩下如孙膑,张仪,乐毅,范睢,信陵君,最开始都是在魏国供职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没干多久,就被魏国辞退了事。

而我们的公孙衍同志,在魏国就遭遇了同样的经历。

这位仁兄生在魏国,便是魏人,自然就愿意为大魏效力,然而他在魏国老老实实地当了几年小官,仕途却十分平稳,一直得不到重用。

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公孙衍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大好时光总不能就这么耗着,所以他决定,出走魏国,为秦国效力。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都说秦国敬重人才,咱哥们到那儿去碰碰运气。

怀才,就像怀孕,只有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来。

按照剧本,在魏国多年怀才不遇的公孙衍应该是一到秦国就被予以重用,大放异彩,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

(秦国)

然而,历史不是电视剧,没有那么多童话般的故事。

历史很残酷,而且要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还要残酷。

怀才不遇的公孙衍到了秦国依然怀才不遇,面对他的投诚,秦国根本没拿他当盘菜,只随便把他安排到了军队里就算完事儿。

是的,公孙衍在秦国的职务,是马前卒,大头兵,混得还不如在魏国。

不过,公孙衍很快接受了现实。

他不是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也知道,万事万物,想要成功,需要历经千辛万苦,而绝非一蹴而就。

如果想成功就能成功,那么成功的意义又是什么?

于是,他踏踏实实地在军队里干起了大头兵,并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和那些因为天资出众或是勤勉认干而被领导赏识,因此受到提拔不同,公孙衍是完全一步一步靠着军功升职的。

他埋头苦干,竟然从级别最低的步卒做到了军队统帅,也就是将军的位置。

从小卒子到大将军,这听起来很容易,写出来也就一行字,但其实,做起来是很难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只会认为这不过是职称上的变化,而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字,要走过多少的艰难险阻。

当了将军,公孙衍的职权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这位老兄没有忘记当年自己在魏国被冷落,不受重用的不公平待遇,统兵之后,立刻就挥师挺进,开始讨伐魏国。

(讨伐魏国)

这个时候的魏国,正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里,手里没兵,朝廷无将,面对公孙衍领兵来犯,无力抵抗,只好选择割地求和。

魏国割完地,以为终于把公孙衍这讨债鬼给打发走了,没想到这货野心颇大,第二年又带着军队来讨伐魏国,想要故技重施,再来讹点钱花。

此时的魏国国君,是魏惠文王。

这位并不年轻的国君毫无迎战之心,反而心一横,把魏国河西一带的土地,全都拱手送给了公孙衍。

想来,魏惠文王也是个能屈能伸的高人,能忍一时之辱,才能成就以后的大事儿。

这回,轮到公孙衍尴尬了。

因为就算公孙衍有心讨伐,或者说灭亡魏国,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魏惠文王态度这么好,咱也不能太得寸进尺啊。

魏国如此交好,如此割地奉迎,公孙衍失去了进兵的理由,只好撤退。

对于素来只以军功为晋升标准的秦国来说,公孙衍能取得这样的功勋,还是有秦以来头一份。

秦国对公孙衍大加封赏,赐宅赏金已经是寻常操作,秦国还专门为公孙衍颁发了“大良造”的爵位。

大良造,即为大上造之良者,这是秦灭六国之前,秦国的最高爵位。

能混上这个爵位,公孙衍可以说是走上了他自己的人生巅峰。

在魏国仕途的落幕,在秦国军营的艰辛,到如今,换来了他人生中璀璨而夺目的一刻。

(公孙衍 形象)

秦国雄踞河西,公孙衍成了大良造,大家都很满意,只有那个挨了好一顿收拾的魏惠文王不太满意。

我们的魏惠文王很显然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实际上,他是个很阴险的人。

秦国之胜,本身不在于秦国,而在于秦国用对了人。

公孙衍是当世奇才,魏国没有重用,这是魏国的失误,但这不表示,魏国没有翻盘的机会。

别忘了,公孙衍不是秦人,而是魏人。

老乡见老乡,那还两眼泪汪汪呢,你公孙衍在秦国过得是不错,但是你就从来不想家么?

想明白这一点,魏惠文王立刻派人到秦国,对公孙衍贿以重金,同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公孙衍可以在秦魏之间多多斡旋,避免两国再度开战,给俺们魏国喘口气的机会。

我们无从得知公孙衍是见钱眼开,还是对故土魏国保有一份情感,但和魏国的使者接触过后,他果然方向一转,开始建议当时秦国的国君秦惠王暂缓讨伐魏国。

而就在公孙衍给秦惠王洗脑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叫做张仪的人,来到了秦国。

张仪,这是战国大牛,就喜欢玩阴的,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的学生。

张仪一到秦国,就发现公孙衍在糊弄秦惠王,而且基本上已经把老国君糊弄得团团转。

作为一个高级骗子,遇到同行行骗,张仪很显然有点不能忍。

(秦惠王 塑像)

你在秦国混得这么好,你让我怎么办?

于是,张仪毫不留情地拆穿了公孙衍的把戏,他告诉秦国管理层,咱们这位大良造收了黑钱说瞎话,你们可得好好查一查他。

张仪这么一举报,公孙衍可就有点慌了,自己收了魏使的钱这事儿,一旦被查出来,八成是没有好果子吃。

他越想越忐忑,干脆在一个四下无人的深夜里收拾行囊,出走秦国,回到了魏国。

朋友们,我们要知道,公孙衍在秦国的时候,已经是大良造, 他本来是最有机会成为新一任相邦的人,前途那是大大的光明。

但现在,他不得不放弃这一切,黯然地回到了原点。

登上巅峰很容易,然而从巅峰跌落谷底,再度爬起来的那个过程,则更为不易。

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两次也不算了什么,可十次八次呢,一百次呢?

又有几个人能在生活一遍一遍的折磨下触底反弹呢?

回到魏国的公孙衍虽然得到了魏国的礼遇,还被拜为了相邦,但魏国相邦的含金量,属实是有点低。

这个时候的魏国,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公孙衍老兄当年在魏国受辱的时候,他就跑到了秦国,借秦国的势力来复仇。

现在他在秦国被张仪摆了一道,只好返回魏国,当然也想借魏国的势力来报复秦国。

但问题在于,魏国的发展属实太拉,自保尚且捉襟见肘,谈何反攻秦国?

想要攻秦,只能搞联合。

战国不是有七雄么,我公孙衍把他们联合起来不就行了?

(五国联军)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孙衍开始以魏国相邦的身份,先后在赵,韩,燕,楚这四个国家游走,并且成功说服了这四个国家和魏国联盟,组成五国联军,共同讨伐秦国。

并且,为了保险起来,壮大联军的实力,公孙衍甚至给秦国以西的小国义渠也通了电话,把义渠也拉到了联军的队伍里。

公孙衍,再次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重新崛起了。

此时的他,身佩五国相印,统领五国联军,那排场可比在秦国的时候牛多了。

公孙衍以为,此刻已经胜券在握,秦国弹指可定,自己也即将成就不世的功名,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在各国游说的这段时间,老对手张仪也没闲着。

张仪这个人,最喜欢玩阴的。

又或者说,张仪一直很寂寞。

作为鬼谷子的高徒,除了他的师兄苏秦能和他较量一番之外,在计谋上,张仪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高处不胜寒,相比之各处树敌,没有敌人才是最难捱的。

没有旗鼓相当的敌人,那我张仪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像张仪这样的人,他本质上并不在乎诸国之间的成败,所有的成王败寇,在他的眼里,只不过是实现他理想和抱负的筹码。

他好不容易才遇到公孙衍这么一个对手,当然不可能放过切磋的机会。

所以,在公孙衍游说各国的同时,张仪也在游说各国。

(张仪 形象)

比如,公孙衍到赵国去游说赵国国君,张仪就在赵国等着,等公孙衍前脚一走,张仪后脚就去赵国国君那里拆他的台,大讲特讲公孙衍是个大骗子,他的话您可千万不能信。

再比如,公孙衍如果准备去韩国游说,张仪就坐最快一班的火车先到韩国,抢先一步在韩国境内发动谣言,先把公孙衍的名声给搞臭了,等到公孙衍到韩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没人愿意再信他的话了。

公孙衍这个人,不能算是老实人,但遇到张仪这么个老六,实在是他的不幸。

结果,公孙衍一顿努力,全都被张仪给破坏了。

五国虽然组成了联军,但在张仪的二次游说下,相互怀疑,相互猜忌,面和心不合,联合作战的时候不讲配合,斗志全无,导致被秦国一挑五,打了个落荒而逃。

五国联军的惨败,昭示着公孙衍青史留名的美梦也彻底破碎了。

一切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切的荣耀全都散尽,一如公孙衍这悲催的人生一般光暗明灭,宛如一场镜花水月。

然而,更加戏剧性的一幕却毫无征兆地出现了。

(秦武王 形象)

按理说,张仪破坏了公孙衍的联军大计,保全了秦国,建此奇功,理应封王拜相,然而当时秦国正赶上秦惠王薨逝,秦武王登基,而秦武王其人勇武,最讨厌张仪这种爱耍心眼子的人,竟然把张仪踢出了秦国。

而已经身败名裂,就连魏国都已经放弃了他的公孙衍却被秦武王奉为上宾,大车小辆的接到了秦国,拜为了相邦。

离开魏国,坐上去秦国的列车,公孙衍一时间居然有点不知所措。

这,这是怎么个事儿?

成功者落荒而逃,而失败者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切。

奇哉!惜哉!叹哉!

穿着一身破衣烂衫被赶出秦国的张仪,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机关算计,却终究不能算尽,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